当******还在讨论善后工作的时候,前线的红军可是一点儿也没闲着,用重炮和炸药开路,几乎是一路碾压的向波兰开进。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坚固“要塞”一个接一个被红军碾碎,大量的德军有生力量不是被消灭就是被俘虏,战后曼施坦因在“甩锅的艺术”一中强烈地批判了元首的做法,将其斥之为愚蠢的行径。
不过实话实说,当年希特勒也没有太多办法,宝贵的装甲力量在之前的进攻中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而随着罗马尼亚的倒戈,德军重要的石油来源也被切断,曾经威风八面的那支创造了闪电战奇迹的装甲力量真心是变成了病猫。
为了争取时间,以及为了稳固战线,对希特勒来说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依托坚固的“要塞”充当节点绊住红军的手脚,为德意志战争机器的全面发动争取时间。
“今年要生产一万辆坦克,少一辆都不行!”
这是元首的原话,只不过施佩尔对元首的命令只能报以苦笑,别说一万辆坦克,如今的第三帝国一年产五千辆坦克都费劲。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元首既要求数量又要求质量,便宜容易生产(相对而言)的四号坦克始终不入元首的法眼,在这位有些好大喜功的元首看来,生产黑豹还勉勉强强,至于四号坦克,这种已经大大落后于敌人的“劣质”武器生产出来了又有什么意义?送给布尔什维克猎杀吗?
希特勒始终要求加大黑豹的产量,并在适当的时候全力量产黑豹2型中型坦克。他认为黑豹2才能满足德意志的需求。不过在施佩尔看来,如今黑豹都是问题一堆堆,更不用说刚刚走上绘图板的黑豹2了,上帝保佑一切顺利的话,看看黑豹2能不能在1944年下半年投产,这一时半会儿是指望不上了。
希特勒不光是执拗的要求多生产黑豹,更可怕的是这位元首还对绘图板上的虎王充满了兴趣。这种六十余吨装备有超长身管88炮的重型坦克牢牢地吸引了元首的眼球,他已经迫不及待的要看到这种钢铁怪兽走下生产线了。
而虎王这种巨兽消耗资源的能力十倍于四号坦克,一旦投产虎王。那对德国的坦克工业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
上面这些还是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更糟糕的是此时德国的战争原料来源都受到了限制。不光是石油严重不足,连铁矿石都越来越紧缺了。原因是苏联和英国加强了对挪威南部尤其是纳尔维克的打击,导致瑞典的铁矿石根本运不到德国本土。而钢铁对于战争有多重要。就不需要多费唇舌了吧?
钢铁产量上不去,对装甲部队的影响是致命性的。一辆坦克轻则三十吨重则六十吨,按平均四十吨算,一万辆坦克要四十万吨钢材。这个数量似乎不大,但是请注意。装甲钢不管在什么年代都不是普通的粗钢可以比的,四十万吨装甲钢(这还没把生产中浪费的部分算进去)消耗的资源可是很吓人的,至少当年的德国是吃不消的。
而施佩尔收到的坏消息还不仅仅的数量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问题也开始呈现了。当挪威的钼矿被完全摧毁,当德国的装甲钢中缺乏钼元素之后,精雕细琢的德国货开始向豆腐渣工程靠拢。
因为缺少钼元素,此时的德国装甲钢延展性开始急剧下降,也就是说装甲变得更加脆更容易崩裂,原本不可能被击穿的部分也因为装甲质量下降导致碎屑横飞。
就以施佩尔观察到的现象来说,虎式坦克的装甲就一天比一天差。1943年3月以前生产的老虎,是龙精虎猛,而在此之后生产的都是病老虎。不要说100毫米口径的d10系列能够秒穿,连d85系列使用较新的穿甲弹也能导致老虎的装甲背板破碎,甚至出现过正面装甲大面积崩碎的现象,尤其是在多次中弹之后,这一趋势是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这是相当要命的。如果生产出的坦克都是次品,那又能有多少战斗力?
其实导致德国坦克产量上不去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德国的坦克炮。二战中平心而论德国的坦克炮质量是相当的好。比起“粗制滥造”的苏联同行来说,简直是良心之作。
但是,二战是一场空前的消耗战,越是制造精良的武器就越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效费比不高。
德国的坦克炮尤其是如此。希特勒越来越旺盛的提高威力的**将德国人捆得死死的。其实88l56已经足够使用了,可元首还要上88l71,甚至在最后的时刻还弄出了128毫米怪胎。
身管越长、膛压越大,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需要更好的材料更好的车床以及更好的技师。而在战时,这些都是有限的。这么说吧。就算德国人能生产出足够的底盘、炮塔也生产不出足够的火炮。没有主炮的坦克岂不是没牙的老虎。
更何况德国人在二战中坦克炮的口径还很麻烦,75毫米的有短、中、长和超长四款,88毫米的也有两款,这其中绝大部分弹药都是不能通用的,无疑加重了后勤负担。
总而言之,施佩尔很头疼,元首的“无理”要求让他压力倍增,经过跟古德里安的一番沟通之后,施佩尔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生产更多地突击炮替代坦克,至少暂时替代坦克。”
如果按照希特勒的脾气,这个建议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在他看来老子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无条件的执行,怎么能打折扣呢?不过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联名建议让他改变了主意。
“突击炮生产更加简单,而且防御力也不差,适合当前我军的防御态势当然,我们不可能永远生产突击炮或者完全不生产坦克。暂时,在这个被动的时刻生产突击炮应急,以满足前线日益增长的反坦克需求等我军重新转入进攻之后,自然要重新转产坦克”
这是很务实的做法,别看苏德两国的突击炮和坦克相比就是没有炮塔,似乎没少多少部件。但是取消掉炮塔之后,第一可以降低火线高度,外形低矮的突击炮很适合在防御战中阴人,第二可以降低生产时间。炮塔的滚珠轴承以及液压系统相当麻烦,第三,突击炮取消掉炮塔之后,可以顺便利用去掉炮塔的重量加强正面装甲,这让其防御力更高。
而且在施佩尔看来大量生产突击炮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名正言顺的保留四号坦克的生产线,毕竟不可能用昂贵的黑豹、老虎的底盘去制造突击炮,那效费比实在太低了。
而保留四号坦克的生产线,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续生产四号坦克,和黑豹、老虎和虎王相比,施佩尔还是更喜欢符合工程逻辑的四号坦克。
德国人在挖空心思的提高装甲车辆的产量,而在他们的对面,苏联也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1943年6月以前,红军要生产t3476、t3485、t35a、t35b、t54a、t55和Вn2等好几种主要坦克。但是从1943年7月份开始,这一情况大大改观了。t34集中为生产t3485,t35也主要生产后期型号,至于t54/55倒是继续保持两条腿走路,比较悲剧的是Вn2,这种落后的重型坦克被取消,列宁格勒也开始转产t54a。
和德军疯狂的开始生产突击炮相比,此时红军的重点是坦克,突击炮主要生产su85m、su100和su152,其中su152主要用于攻坚。至于su122虽然保持少量生产,但122毫米榴弹炮主要转产更新式的2s1型122毫米榴弹炮。
这个所谓的2s1型榴弹炮。实际上就是最新版的d30去掉炮架装上刚刚投产的第二代通用底盘结合而成的产物。
d30自然是不用多说了,1943年8月刚刚投产,主要用于接替m30(1938)榴弹炮,实际上就是历史上d30的早产版。除了重量稍重(5吨)之外,其余性能同d30没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第二代通用底盘。这个第二代通用底盘采用发动机变速箱前置的结构,扭杆悬挂和六对负重轮,可以比较方便的改造成其他各种车辆包括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载具、装甲抢修车、通信指挥车、医疗救护车、装甲侦察车。总而言之,这将是未来红军机械化部队的步兵之足。
作为第二代通用底盘,该车可以搭载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炮。从而成为自行榴弹炮。比如2s1就是122榴的版本,而搭载152榴的型号还在设计之中。
当然这种底盘最重要的用处还是苏联的第一代步兵战车,也就是所谓的bmp1。请注意,这不是历史上的那个bmp1,两者区别很大。这个bmp1高度稍高,而且取消了bmp1那个不太成功的73毫米低膛压滑膛炮,改为装备2a30型30毫米自动炮。虽然口径比历史上的2a28小不少,但是精度实在强了太多,2a28那个炮真心只能说是个火箭筒,精度低得让人无法忍受。
当然,这些第二代通用底盘刚刚投入生产,暂时还只能供应少部分重点建设的近卫部队。比如说罗科索夫斯基的近卫机械化第4军就有少量装备。在冥王星战役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因为数量有限还不是特别突出。
到正题,当德军在第一线的“要塞”被碾碎了之后,红军的装甲优势就全面发挥出来了,比如说近卫机械化第4军就在一天一夜之间狂奔120公里,成功的实施了图哈切夫斯基设想中的大纵深作战,迫使在白俄罗斯南部的德军再次进行大踏步的后退,而他们的目标就是那座真正的要塞布列斯特。
而北面的明斯克,特里安达菲洛夫并没有谋求大踏步的突破,而是组织了一次范围有限但是很精确的外科手术式的穿插打击,少数精锐的红军装甲部队在德军的防线上凿开几个小口子,然后向着纵深做有限突破,然后掉过头来配合步兵兄弟将德国人就地包围,特里安达菲洛夫的包围圈虽然小。但是更坚固,就像一条锁链将德国人紧紧套牢,直至将其勒死。
这两种战法不好说谁更高明一些,罗科索夫斯基大开大合的招式攻城略地更快也更多。但是因为大范围的包围对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要求太高,总会造成不少漏网之鱼。不少机灵的德国人见势不妙立刻就跑,是有不少逃出生天的机会。
而特里安达菲洛夫那边,虽然攻略的地盘不多,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的利用兵力打歼灭战。基本上被围住的德军都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当年******还是更喜欢罗科索夫斯基的打法,因为收复失地更快,大佬们实在是等不及想要早点光复国土。所以对于特里安达菲洛夫那种细致的战术多少有些无爱。
不光是白俄罗斯进展顺利,在乌克兰,朱可夫比罗科索夫斯基的战术还要生猛,在托尔布欣的掩护下几乎就是不讲道理不计代价的碾压,其推进速度竟然被罗科索夫斯基还要快,已经兵临科韦利城下了。
华西列夫斯基因为要兼顾同科涅夫的配合,而且他那边山地也比较多,进展没有朱可夫那么快。不过他打得倒也是有声有色,解放了比萨拉比亚和罗马尼亚北部,向着匈牙利方向小步快跑。
倒是科涅夫遇到了一定的麻烦,罗马尼亚境内多山,南方河流又比较多,不太适合装甲部队运作。而且科涅夫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新组建的,战斗经验也缺乏一点。在罗马尼亚他跟着德国精锐的山地步兵和党卫队打得不可开交,局面陷入了僵持。
不过李晓峰却不是太担心,他知道科涅夫是什么水平,对他来说困难只是暂时的。而且随时时间的推移,当乌克兰的德军陷入崩溃之后,罗马尼亚的德国人想继续战斗都不可能。
真正让李晓峰操心的反而是保加利亚那一头,比留佐夫的方面军实力还是太差了。勉强搞定了保加利亚境内的纳粹追随者之后,显得有些无力,甚至还在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德军袭击下吃了点小亏。
实话实说,比留佐夫的局面比较艰难。他的一个集团军被定在了土耳其方向,按照军委的指示他必须给伊斯坦堡方向的土耳其人施加压力。仅剩的一个集团军既要控制保加利亚全国,又要帮助东正教爱国党清剿国内的反对势力。还要防备德军的逆袭,确实是艰难了点。
不得已之下,李晓峰只能亲自前往索菲亚坐镇,谁让他已经在军委立了军令状,如果搞不定希腊,会很吃亏啊!
“保加利亚的法西斯份子给我们制造的麻烦倒是不大,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德国鬼子,以及保加利亚工人党。”比留佐夫叨叨的向某仙人诉苦。
李晓峰有些哭笑不得,什么时候共产国际的兄弟政党变得跟纳粹一样麻烦了。当然,他也知道比留佐夫不可能说谎,根据kgb的线报,季米特洛夫返保加利亚之后,就开始着手“夺权”。
这位意识到了危险的保加利亚**领袖希望尽可能的壮大自己的政党和扩充在地方的影响力。红军每到一处,这帮人就抢着去接受地方政权,而这无疑是在跟东正教爱国党抢地盘,双方不发生冲突才怪。
“我不是告诉过你们,保加利亚的地方政权暂时由我们掌控,不要忙着交还给保加利亚人。为什么你们不听呢?”
面对某仙人的质问,比留佐夫是苦笑不已,作为一个将军,他更擅长打仗,而不是政治上的扯皮事。而且保加利亚的这点破事也让他稀里糊涂,保加利亚工人党是兄弟政党,政权不是理因交给他们吗?
不过比留佐夫也知道,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发言的资格,只能执行军委的指示,既然某仙人这么命令了,那就执行好了。
好在李晓峰看出了比留佐夫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赶紧说道:“算了,这个问题由我来解决。今后一切政权接收问题以kgb的意见为准,保加利亚工人党有意见的话,你就让他们来找我!”
比留佐夫真心是松了口气,忙不迭的点头,这让李晓峰又好气又好笑,就冲这点看,比留佐夫还太嫩了。
“你接下来的任务是尽快集中部队,把剿匪的事儿交给东正教爱国党武装和kgb的特种部队,你的任务是先解决阿尔巴尼亚纳粹的威胁,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解放阿尔巴尼亚”(未完待续。)
ps: 鞠躬感谢89卅、飞翔的白鹭、进入黑夜漫长的旅程、agz00025、烦恼中的猫、皇l蓝华、大唐遗民s李s、華夏意小民和尤文图斯同志!h:73
不过实话实说,当年希特勒也没有太多办法,宝贵的装甲力量在之前的进攻中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而随着罗马尼亚的倒戈,德军重要的石油来源也被切断,曾经威风八面的那支创造了闪电战奇迹的装甲力量真心是变成了病猫。
为了争取时间,以及为了稳固战线,对希特勒来说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依托坚固的“要塞”充当节点绊住红军的手脚,为德意志战争机器的全面发动争取时间。
“今年要生产一万辆坦克,少一辆都不行!”
这是元首的原话,只不过施佩尔对元首的命令只能报以苦笑,别说一万辆坦克,如今的第三帝国一年产五千辆坦克都费劲。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元首既要求数量又要求质量,便宜容易生产(相对而言)的四号坦克始终不入元首的法眼,在这位有些好大喜功的元首看来,生产黑豹还勉勉强强,至于四号坦克,这种已经大大落后于敌人的“劣质”武器生产出来了又有什么意义?送给布尔什维克猎杀吗?
希特勒始终要求加大黑豹的产量,并在适当的时候全力量产黑豹2型中型坦克。他认为黑豹2才能满足德意志的需求。不过在施佩尔看来,如今黑豹都是问题一堆堆,更不用说刚刚走上绘图板的黑豹2了,上帝保佑一切顺利的话,看看黑豹2能不能在1944年下半年投产,这一时半会儿是指望不上了。
希特勒不光是执拗的要求多生产黑豹,更可怕的是这位元首还对绘图板上的虎王充满了兴趣。这种六十余吨装备有超长身管88炮的重型坦克牢牢地吸引了元首的眼球,他已经迫不及待的要看到这种钢铁怪兽走下生产线了。
而虎王这种巨兽消耗资源的能力十倍于四号坦克,一旦投产虎王。那对德国的坦克工业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
上面这些还是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更糟糕的是此时德国的战争原料来源都受到了限制。不光是石油严重不足,连铁矿石都越来越紧缺了。原因是苏联和英国加强了对挪威南部尤其是纳尔维克的打击,导致瑞典的铁矿石根本运不到德国本土。而钢铁对于战争有多重要。就不需要多费唇舌了吧?
钢铁产量上不去,对装甲部队的影响是致命性的。一辆坦克轻则三十吨重则六十吨,按平均四十吨算,一万辆坦克要四十万吨钢材。这个数量似乎不大,但是请注意。装甲钢不管在什么年代都不是普通的粗钢可以比的,四十万吨装甲钢(这还没把生产中浪费的部分算进去)消耗的资源可是很吓人的,至少当年的德国是吃不消的。
而施佩尔收到的坏消息还不仅仅的数量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问题也开始呈现了。当挪威的钼矿被完全摧毁,当德国的装甲钢中缺乏钼元素之后,精雕细琢的德国货开始向豆腐渣工程靠拢。
因为缺少钼元素,此时的德国装甲钢延展性开始急剧下降,也就是说装甲变得更加脆更容易崩裂,原本不可能被击穿的部分也因为装甲质量下降导致碎屑横飞。
就以施佩尔观察到的现象来说,虎式坦克的装甲就一天比一天差。1943年3月以前生产的老虎,是龙精虎猛,而在此之后生产的都是病老虎。不要说100毫米口径的d10系列能够秒穿,连d85系列使用较新的穿甲弹也能导致老虎的装甲背板破碎,甚至出现过正面装甲大面积崩碎的现象,尤其是在多次中弹之后,这一趋势是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这是相当要命的。如果生产出的坦克都是次品,那又能有多少战斗力?
其实导致德国坦克产量上不去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德国的坦克炮。二战中平心而论德国的坦克炮质量是相当的好。比起“粗制滥造”的苏联同行来说,简直是良心之作。
但是,二战是一场空前的消耗战,越是制造精良的武器就越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效费比不高。
德国的坦克炮尤其是如此。希特勒越来越旺盛的提高威力的**将德国人捆得死死的。其实88l56已经足够使用了,可元首还要上88l71,甚至在最后的时刻还弄出了128毫米怪胎。
身管越长、膛压越大,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需要更好的材料更好的车床以及更好的技师。而在战时,这些都是有限的。这么说吧。就算德国人能生产出足够的底盘、炮塔也生产不出足够的火炮。没有主炮的坦克岂不是没牙的老虎。
更何况德国人在二战中坦克炮的口径还很麻烦,75毫米的有短、中、长和超长四款,88毫米的也有两款,这其中绝大部分弹药都是不能通用的,无疑加重了后勤负担。
总而言之,施佩尔很头疼,元首的“无理”要求让他压力倍增,经过跟古德里安的一番沟通之后,施佩尔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生产更多地突击炮替代坦克,至少暂时替代坦克。”
如果按照希特勒的脾气,这个建议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在他看来老子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无条件的执行,怎么能打折扣呢?不过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联名建议让他改变了主意。
“突击炮生产更加简单,而且防御力也不差,适合当前我军的防御态势当然,我们不可能永远生产突击炮或者完全不生产坦克。暂时,在这个被动的时刻生产突击炮应急,以满足前线日益增长的反坦克需求等我军重新转入进攻之后,自然要重新转产坦克”
这是很务实的做法,别看苏德两国的突击炮和坦克相比就是没有炮塔,似乎没少多少部件。但是取消掉炮塔之后,第一可以降低火线高度,外形低矮的突击炮很适合在防御战中阴人,第二可以降低生产时间。炮塔的滚珠轴承以及液压系统相当麻烦,第三,突击炮取消掉炮塔之后,可以顺便利用去掉炮塔的重量加强正面装甲,这让其防御力更高。
而且在施佩尔看来大量生产突击炮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名正言顺的保留四号坦克的生产线,毕竟不可能用昂贵的黑豹、老虎的底盘去制造突击炮,那效费比实在太低了。
而保留四号坦克的生产线,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续生产四号坦克,和黑豹、老虎和虎王相比,施佩尔还是更喜欢符合工程逻辑的四号坦克。
德国人在挖空心思的提高装甲车辆的产量,而在他们的对面,苏联也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1943年6月以前,红军要生产t3476、t3485、t35a、t35b、t54a、t55和Вn2等好几种主要坦克。但是从1943年7月份开始,这一情况大大改观了。t34集中为生产t3485,t35也主要生产后期型号,至于t54/55倒是继续保持两条腿走路,比较悲剧的是Вn2,这种落后的重型坦克被取消,列宁格勒也开始转产t54a。
和德军疯狂的开始生产突击炮相比,此时红军的重点是坦克,突击炮主要生产su85m、su100和su152,其中su152主要用于攻坚。至于su122虽然保持少量生产,但122毫米榴弹炮主要转产更新式的2s1型122毫米榴弹炮。
这个所谓的2s1型榴弹炮。实际上就是最新版的d30去掉炮架装上刚刚投产的第二代通用底盘结合而成的产物。
d30自然是不用多说了,1943年8月刚刚投产,主要用于接替m30(1938)榴弹炮,实际上就是历史上d30的早产版。除了重量稍重(5吨)之外,其余性能同d30没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第二代通用底盘。这个第二代通用底盘采用发动机变速箱前置的结构,扭杆悬挂和六对负重轮,可以比较方便的改造成其他各种车辆包括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载具、装甲抢修车、通信指挥车、医疗救护车、装甲侦察车。总而言之,这将是未来红军机械化部队的步兵之足。
作为第二代通用底盘,该车可以搭载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炮。从而成为自行榴弹炮。比如2s1就是122榴的版本,而搭载152榴的型号还在设计之中。
当然这种底盘最重要的用处还是苏联的第一代步兵战车,也就是所谓的bmp1。请注意,这不是历史上的那个bmp1,两者区别很大。这个bmp1高度稍高,而且取消了bmp1那个不太成功的73毫米低膛压滑膛炮,改为装备2a30型30毫米自动炮。虽然口径比历史上的2a28小不少,但是精度实在强了太多,2a28那个炮真心只能说是个火箭筒,精度低得让人无法忍受。
当然,这些第二代通用底盘刚刚投入生产,暂时还只能供应少部分重点建设的近卫部队。比如说罗科索夫斯基的近卫机械化第4军就有少量装备。在冥王星战役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因为数量有限还不是特别突出。
到正题,当德军在第一线的“要塞”被碾碎了之后,红军的装甲优势就全面发挥出来了,比如说近卫机械化第4军就在一天一夜之间狂奔120公里,成功的实施了图哈切夫斯基设想中的大纵深作战,迫使在白俄罗斯南部的德军再次进行大踏步的后退,而他们的目标就是那座真正的要塞布列斯特。
而北面的明斯克,特里安达菲洛夫并没有谋求大踏步的突破,而是组织了一次范围有限但是很精确的外科手术式的穿插打击,少数精锐的红军装甲部队在德军的防线上凿开几个小口子,然后向着纵深做有限突破,然后掉过头来配合步兵兄弟将德国人就地包围,特里安达菲洛夫的包围圈虽然小。但是更坚固,就像一条锁链将德国人紧紧套牢,直至将其勒死。
这两种战法不好说谁更高明一些,罗科索夫斯基大开大合的招式攻城略地更快也更多。但是因为大范围的包围对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要求太高,总会造成不少漏网之鱼。不少机灵的德国人见势不妙立刻就跑,是有不少逃出生天的机会。
而特里安达菲洛夫那边,虽然攻略的地盘不多,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的利用兵力打歼灭战。基本上被围住的德军都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当年******还是更喜欢罗科索夫斯基的打法,因为收复失地更快,大佬们实在是等不及想要早点光复国土。所以对于特里安达菲洛夫那种细致的战术多少有些无爱。
不光是白俄罗斯进展顺利,在乌克兰,朱可夫比罗科索夫斯基的战术还要生猛,在托尔布欣的掩护下几乎就是不讲道理不计代价的碾压,其推进速度竟然被罗科索夫斯基还要快,已经兵临科韦利城下了。
华西列夫斯基因为要兼顾同科涅夫的配合,而且他那边山地也比较多,进展没有朱可夫那么快。不过他打得倒也是有声有色,解放了比萨拉比亚和罗马尼亚北部,向着匈牙利方向小步快跑。
倒是科涅夫遇到了一定的麻烦,罗马尼亚境内多山,南方河流又比较多,不太适合装甲部队运作。而且科涅夫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新组建的,战斗经验也缺乏一点。在罗马尼亚他跟着德国精锐的山地步兵和党卫队打得不可开交,局面陷入了僵持。
不过李晓峰却不是太担心,他知道科涅夫是什么水平,对他来说困难只是暂时的。而且随时时间的推移,当乌克兰的德军陷入崩溃之后,罗马尼亚的德国人想继续战斗都不可能。
真正让李晓峰操心的反而是保加利亚那一头,比留佐夫的方面军实力还是太差了。勉强搞定了保加利亚境内的纳粹追随者之后,显得有些无力,甚至还在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德军袭击下吃了点小亏。
实话实说,比留佐夫的局面比较艰难。他的一个集团军被定在了土耳其方向,按照军委的指示他必须给伊斯坦堡方向的土耳其人施加压力。仅剩的一个集团军既要控制保加利亚全国,又要帮助东正教爱国党清剿国内的反对势力。还要防备德军的逆袭,确实是艰难了点。
不得已之下,李晓峰只能亲自前往索菲亚坐镇,谁让他已经在军委立了军令状,如果搞不定希腊,会很吃亏啊!
“保加利亚的法西斯份子给我们制造的麻烦倒是不大,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德国鬼子,以及保加利亚工人党。”比留佐夫叨叨的向某仙人诉苦。
李晓峰有些哭笑不得,什么时候共产国际的兄弟政党变得跟纳粹一样麻烦了。当然,他也知道比留佐夫不可能说谎,根据kgb的线报,季米特洛夫返保加利亚之后,就开始着手“夺权”。
这位意识到了危险的保加利亚**领袖希望尽可能的壮大自己的政党和扩充在地方的影响力。红军每到一处,这帮人就抢着去接受地方政权,而这无疑是在跟东正教爱国党抢地盘,双方不发生冲突才怪。
“我不是告诉过你们,保加利亚的地方政权暂时由我们掌控,不要忙着交还给保加利亚人。为什么你们不听呢?”
面对某仙人的质问,比留佐夫是苦笑不已,作为一个将军,他更擅长打仗,而不是政治上的扯皮事。而且保加利亚的这点破事也让他稀里糊涂,保加利亚工人党是兄弟政党,政权不是理因交给他们吗?
不过比留佐夫也知道,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发言的资格,只能执行军委的指示,既然某仙人这么命令了,那就执行好了。
好在李晓峰看出了比留佐夫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赶紧说道:“算了,这个问题由我来解决。今后一切政权接收问题以kgb的意见为准,保加利亚工人党有意见的话,你就让他们来找我!”
比留佐夫真心是松了口气,忙不迭的点头,这让李晓峰又好气又好笑,就冲这点看,比留佐夫还太嫩了。
“你接下来的任务是尽快集中部队,把剿匪的事儿交给东正教爱国党武装和kgb的特种部队,你的任务是先解决阿尔巴尼亚纳粹的威胁,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解放阿尔巴尼亚”(未完待续。)
ps: 鞠躬感谢89卅、飞翔的白鹭、进入黑夜漫长的旅程、agz00025、烦恼中的猫、皇l蓝华、大唐遗民s李s、華夏意小民和尤文图斯同志!h: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