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今年三十五岁。他父亲是王华,乃是当时有名的状元郎。王守仁年纪轻轻就参加过三次科技,最后是二甲第七名,在工部观事。后来参与了威宁伯王越的出葬事宜,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云南当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并司法部云南司处长。随后因病请求归乡,后起用授兵部主事,并且开始授徒讲学。
他在兵部的官职是武选清吏司主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考试司处长。在兵部主管人事,那可对所有录用的人都有半师之恩,以后在一个部门行事,也都有一份情谊在。也巧了,适逢皇帝大婚,今日是他轮值。
王守仁正在喝茶看书打发时间,就听到门房有人来报,说是宫内的机要高凤,高公公前来调阅机要。
王守仁赶忙放下手上的书问道:“高公公现在何处?”
“已经安排在议事厅饮茶。”门房禀报道。
“快,快带我去!”王守仁一刻不敢耽搁,这位中官,他可是有所耳闻,在东宫时就主管机要,现在新皇登基,主管皇家机要。平时即使来兵部,也轮不到他来接待,要不是所有主官都不在,也没这个机会。
到了议事厅,看到高凤穿着便服,身后站了几个男人,面白无须应该也是太监假扮的。身边还有几个孔武有力的,看那气质应该是锦衣卫无疑。
“下官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王守仁,参见大人!”他是正六品,高凤虽然是礼部给事中,正七品,可是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在外直接代表皇帝,王守仁见礼也是应当的,是给皇帝的尊重。
高凤没有起身,看着躬身的王守仁,慢条斯理道:“王大人,本官今日前来所谓公事,不必多礼。”
王守仁落座,看着高凤。“不知高大人此次前来到底是所谓何等机要。是否是圣旨或者是文书?”机要,就是机密文件的意思,这既然是秘密文件,那都是分等级的。这等级不同,取阅的手续不尽相同。
“此次是陛下最近收到关于东南沿海倭寇作乱的奏折,今日在宫内查看我大明堪舆时,发现那些堪舆已经很多年没有更新了。这对于东南沿海倭寇的判断不准确,所以陛下命我前来兵部调取当时三保公公出海时的堪舆,要做一个汇总。”高凤说道。
“东南沿海倭寇又作乱了吗?兵部并没有收到文书啊!”王守仁不经意的念叨着,突然闭了嘴。皇帝陛下可不止有一个消息来源啊,锦衣卫可是有直接上奏的权利,还有些封疆大吏也有直接向皇上奏报的权利。没想到陛下,还是一直关心着倭寇的问题。
“高公公,这个东南沿海的堪舆我是有这个权利调取的。可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堪舆,可是在很多年前就被刘大人焚毁了啊!”王守仁回答道,听到他的回答,站在高凤身后的朱厚照差点就想开口骂人了,不过被高凤提前摇头制止了,朱厚照只得气呼呼的闭嘴。
关于郑和当年下西洋的所有资料,涉及一桩旧案。据说,《郑和出使水程》原存于兵部,成化年间,明宪宗下诏命兵部查找郑和下西洋的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未查到,最后发现,问题出在兵部侍郎刘大夏身上。项忠追问刘大夏,库中所存的郑和远航档案下落,刘大夏怒道:“三保(郑和)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何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王守仁,不管理机要,一直以为当时所有的资料真的被刘大夏焚毁了。
高凤听了,不禁笑了起来。
“王大人不管理机要,不知其中关节。当年花费了那么大代价换来的资料,岂是他刘大夏说烧就烧的。别说他刘大人当时只是个兵部侍郎,就算他是兵部尚书也不敢如此干,这些物件可不是他刘大人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大明朝的。而且这些机要,会抄录三份,兵部,宫内,锦衣卫都会有所存留。我来调阅,只是因为这原件更加准确,制作的堪舆才会更加准确。”高凤不急不慢的解释道。
“下官受教了!那不知高大人的调阅文书可否让下官查验。”王守仁虚心接受。
“此事是陛下交代的,文书并没有,但是陛下御赐的印信在此。”高凤说着就取出了朱厚照的私印,交给王守仁查验。
王守仁起身,小心的接过印信,将印信和存档比对,不差分毫。
“高公公,下官这就让人调阅原件。您看这时间也不早了,这调阅机要,也须不少时间,不如在此用些茶饭。”王守仁看看时间,都大中午了,一个工作餐总是得吃的啊!到哪都没有让人饿着肚子干活的道理,大家都是同朝为官,也没有外面说的那么势如水火。真要是这样的话,那整个大明朝天天就吵架好了,什么也做不了。
高凤端起茶杯,用袖子遮住脸,眼神瞟了瞟身后的朱厚照。站了许久的朱厚照,昨晚本来就没睡,这一大早出来逛街,一开始都是新鲜劲支撑着,现在正是又困又饿。
他悄悄的摸了摸肚子,点了点头。
“那就麻烦王大人费心了!”高凤算是答应了。
王守仁一听,也是喜上眉梢,赶忙招呼人带着锦衣卫去调阅堪舆,又让下属去准备一桌体面的席面。
兵部是有自己的厨房,有正常的招待需求的。但是要想吃的好,肯定不能指望兵部厨房自己的食材。得额外花钱,做些精致的,而中间的差额部分,就只能王守仁自己来掏了。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