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武懿宗达到立政殿之时,武京娘也刚好从麟德殿归来,李承乾这两日的精神渐旺,武京娘的心情也是大好,只是那一日天草四郎在立政殿所说的每一句话,始终都在她的心头环绕,让她寝食难安。
当然还有武媚娘说得那番话,更是让武京娘的心中徘徊不定,有的时候,她也真的很想幡然醒悟,回头是岸,可是已经在胸腔内燃烧起来的野心却始终在排斥她作出那样的决定,更是让她心烦意乱。
“武懿宗怎的来了!?”
武京娘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眉头也不禁紧皱了起来,对娘家的几个侄子,她是十分反感的,每一次面对他们的时候,武京娘都会不禁想起年少之时,在应国公府所遭受的磨难,已经他们母女三人被赶出府门之时的那份无助,和武元庆兄弟几人猖狂的笑容。
对武三思,武承嗣等人,武京娘都充满了厌烦,更何况是身材短小,面目丑陋的武懿宗,武京娘虽然没有视人之明,但是这个武懿宗她还是看的很准的,性情骄狂,目中无人,行事放荡,自打被她召来长安,授以重任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弹劾过他,就连那些投在武京娘门下的朝臣,对武懿宗这个人都没有好印象。
要不是自己娘家实在是人丁不盛的话,武京娘怎么也不会将这个远房侄子也召来长安凑数。
立政殿的女官春娘见武京娘神色不郁,也帮腔道:“武大人说是有机密事要见娘娘,奴婢已经对他说了,娘娘准备安歇,可是武大人却不听,说什么都要进来。还将车马都赶到了殿外。”
春娘不着痕迹的在武京娘的面前告了武懿宗一小状,对武懿宗,春娘同样充满了厌恶,每次武懿宗来,她都感觉自己好像被恶狼盯上了一样,那**裸的,几乎不加掩饰的目光,让她浑身上下都觉得不自在。
果然,武京娘闻言,脸色更加阴沉了,道:“岂有此理!难道他以为这大明宫是他家的不成,去告诉他,让他今早回去,本宫累了,不想见他!”
武京娘原本听春娘说武懿宗深夜来访就已经有些恼了,再听到武懿宗居然将车马都赶到了立政殿前,心中更是恼怒,要知道,就算是她这个皇后,要是没有大事的话,在皇宫之中都不能随意动用凤舆,武懿宗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子千牛卫统领,位列从三品,轶比两千石的小官,居然敢在大明宫内纵马乘车,这可是大不敬之罪。
要是被人抓住把柄不放,到时候武懿宗要倒霉,就连武京娘都有可能因为外戚犯法,受到牵连,虽然不可能被治罪,但是朝野之中的责难,肯定是少不了的。
如今武京娘最要紧的就是收买人心,最担心的就是在这个时候,横生枝节,武懿宗这个混蛋不但不为他分忧,居然还给他捣乱,让她岂能不怒。
春娘闻言,心中顿时一阵欢喜,武京娘越是讨厌武懿宗,她就越高兴,自打武懿宗到了长安,第一次见着之后,她每天都在担心,生怕武懿宗有一天会向武京娘讨要自己,要是让自己嫁给那么一个男人做小的话,她宁愿即刻便死了。
“等等!”
春娘刚一转身,却又被武京娘给叫住了,如今毕竟是个多事之秋,武懿宗掌管着太子千牛卫这等重要的职位,一旦有事的话,可是武京娘的一大臂助。
“你将他带进来吧!”
春娘心下一沉,只得依从,除了殿门,对着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武懿宗,道:“娘娘懿旨,宣武将军入内相见!”
武懿宗闻言,也不应诏,绕过春娘就往里面走,那行色匆匆的模样,让春娘都是迷惑不解,以往武懿宗每次过来,都免不了要占些便宜,可是今天却好像根本就没看见她一样。
武懿宗进了大殿,连忙大礼参拜:“侄儿见过姑母,深夜来访,还望姑母恕罪!”
武京娘阴沉着一张脸,摆了摆手道:“平身吧!春娘!你们全都下去,没有本宫的懿旨,谁都不能靠近大殿!”
春娘自然也不想在这里待着,每次看到武懿宗她都会浑身不自在,连忙应了一声就出去了。
武京娘等到所有人都出去之后,才寒着脸道:“武懿宗!本宫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你等身为外戚,当慎言慎行,不可招惹事端,可是你居然敢在大明宫内纵马驰骋,是何道理!”
武三思,武承嗣,武攸绪,武懿宗等人被武京娘招进长安之后,武京娘就曾多番叮嘱,让他们夹着尾巴做人,万万不可仗着她的权势胡作非为,可是这几兄弟却全然不曾理会,一个个都是张扬跋扈,惹是生非,让武京娘也是头疼不已。
武懿宗也没想到武京娘今天会发这么大的脾气,以往他也不是没在皇宫之中有过这样的行为,不过那个时候武京娘最多也就是叮嘱一番,却不曾有过今天这样当面呵斥的言行。
武京娘一想到武家兄弟自打到了长安之后,给自己惹下的麻烦,心头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接着又道:“如今天色已黑,你虽然是本宫的侄子,可终须男女有别,难道你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吗?”
武懿宗虽然心中不以为然,可是嘴上却是连连应诺,毕竟他们的权势富贵都来自于武京娘:“姑母教训的是,侄儿以后自当注意言行。”
武京娘见武懿宗连声认错,心情也稍稍好了些,道:“好了!今日你来见本宫,究竟有何大事?”
武懿宗道:“姑母!确实有大事发生,侄儿不敢自专,且内心实在惊惧,这才不得已深夜来见姑母!”
武京娘见武懿宗说得郑重,心中也不禁一阵狂跳,道:“究竟是何事?”
武懿宗低着头,道:“今日武三思请侄儿过府饮宴,说起那件大事,居然~~~~~~居然要侄儿到时候兵发于内,趁机控制住圣上!”
这件事此前天草四郎已经对武京娘说过了,她虽然心中不愿,可是却也不觉得惊讶,道:“他如此说,你是如何回答的!?”
武懿宗道:“姑母!若是仅仅如此,还则罢了,为了姑母的大业,侄儿就算是担上了威逼君主的恶名,侄儿也就认了,可是那武三思居然大逆不道,让侄儿趁机结过了圣上的性命,侄儿~~~~~~~~~”
“什么?”武京娘都不等武懿宗把话说完,登时就站了起来,心中更是又惊又怒,道,“武三思怎敢如此大逆不道!”
武懿宗见武京娘恼怒,心中顿时一喜,暗道自己猜测的果然不错,武京娘这个女人虽然有野心,但是终究还是个女人,都有心软的一面,让她揽权,她做得出来,但是让她谋害自己的丈夫,武京娘是说什么都不肯的。
武懿宗心中也在暗暗的庆幸,幸好他今日到了武京娘的面前出首,要不然的话,他如果当真信了,时候武京娘肯定饶不了他。
武懿宗赶紧拜服于地,泣道:“侄儿也是如此作想,如何敢做那大逆不道之事,可是武三思那里逼迫甚急,侄儿无可奈何之下,也只得求助于姑母。”
武京娘好半天才平息了心中的怒气,看着武懿宗道:“你做的很好!很好!这件事你且不要声张,一切自有本宫做主,武三思那里,你且假意应承下来,等这件事了,本宫自然不会亏待与你!”
武懿宗闻言心中大喜,暗道这次的宝算是押对了,连声道:“侄儿遵命,侄儿一定唯姑母马首是瞻!”
武京娘一脸疲惫的摆了摆手,示意武懿宗退下,突然之间,她感觉到了阵阵疲惫,很明显这件事如今已经超出了她的控制,无论是天草四郎,还是武三思都已经生出了别样的心思,一旦这件事乱了起来,到时候,不单单是李承乾,恐怕就连她都要成为别人的垫脚石了。
弑君这么大的事情,武三思居然都敢不和自己商量,还有什么是他们做不出来的。
武京娘知道此刻才重新审视起了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她确实掌控了极大的权利,甚至朝中一些趋炎附势者还称呼她为天后。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天后的称号可是属于武京娘的胞姐武媚娘的,历史上的显庆五年,唐高宗李治因为风疾发作,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武则天和唐高宗出现了裂痕,也导致了武则天差一点被废。
麟德元年,唐高宗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墨迹未干时,武则天从天而降,找他谈话了,而且谈得推心置腹。她说,您是个好皇帝,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您有一个弱点,就是耳软心活,容易拿不定主意,听别人撺掇。您哪里是真的想废掉我呀,但是上官仪在您耳边一调唆,您就把握不住了,差一点就把我废掉。这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您会造成多大的失误啊。为了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后我陪着您一块上朝,大臣无论是对你进忠言还是进谗言,我都帮您分析分析,这样您就不会鲁莽行事了。
于是,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让她和高宗一块上朝,临朝听政,唐高宗此刻心里充满了悔恨和不安,正不知怎么向老婆大人赔罪呢。再说,唐高宗性格软弱,武则天这些年在他心里已经牢牢地树立起了妻子、参谋加姐姐的地位,唐高宗觉得很难再拒绝她的任何要求,就同意了武后的建议。
于是就有了高宗朝皇帝和皇后一起临朝的场面,合称二圣,使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了。从此武则天在群臣面前树立了和唐高宗并尊的地位。
这真是武则天一生中光彩夺目的一笔。垂帘听政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但是一位年富力强的皇帝竟然允许皇后垂帘听政,这可是非同一般。不过唐高宗这样做倒是有例可循的。
首先,早在永徽六年废后之战白热化的阶段,武后就曾在高宗的默许下偷听他和元老大臣的交谈。当时褚遂良以辞官要挟唐高宗,君臣之间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武则天不就在帘子后面发出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吗!如今只是把这种临时性的行为常规化和制度化了。
另外,从北朝以来,受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家庭主妇的地位空前高涨,常常是内外兼顾。
隋文帝时期,每次上朝,独孤皇后必定同辇相随,令宦官侍立于文帝身旁,大事小情,随时传报。文帝退朝,皇后再车驾同返,当时就有二圣之称。所以高宗能够答应武则天临朝,也是受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影响。
据《资治通鉴》记载: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从此以后,朝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却是事实。
唐代人管皇帝叫“圣人”,现在帝后共同临朝掌政,人们就把他们合称“二圣”。
但武则天还不满足,她要与高宗封禅泰山。由于高宗年间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窜掇高宗封禅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时先皇配享,祭祀皇地之时太后配享。封禅的时候先由皇帝初献,公卿当亚献。但封禅毕竟没有皇后的事,于是她又说,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让公卿当亚献非常不妥,因为男女有别。不能让外臣来祭祀。所以要让她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应。后来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这天,她与高宗一块封禅泰山,充当亚献,而且还给百官赐爵加阶,使百官对她感恩戴德。
武则天走上前台垂帘听政,表明高宗向天下臣民认可了武后参政议政的合法性。对武则天而言,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使大臣无法再和皇帝谋划对她不利的行为。
试想,面对帘子后面虎视眈眈的武皇后,谁还敢再对皇帝说“皇后专权,不如废之”呢!
第二个好处是让武后对朝政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皇帝生病的时候,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都进一步增长。从此,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心情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垂帘听政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无法正常处理国事,太后代替皇帝处理政务,又因为太后必须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
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垂帘听政,在于高宗体弱,由于信任武则天,逐步将处理军政的权利交给武则天打理,这也为武则天顺利杀害大唐重臣和夺取中央实权埋下伏笔。最终在皇帝病重的时候,代替高宗使王权,行王事,成为执政者。
唐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繁重的国事必须由武则天来决断。于是武则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武则天撺掇高宗以孝顺的名义,把祖宗封了个遍。追尊唐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他的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
于是为了避讳,唐高宗自称天皇,武皇后改称天后!可见武则天这时的**有多大!不仅仅是这样,武则天还上书唐高宗,提出十二条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颁布了她的政治纲领。历史书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
这十二件事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停止对外作战,减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给免了。
第二方面:笼络百官。从提高官员的待遇入手。给八品以上的官员涨工资,给才高位卑、长期得不到晋升的中下级官僚升官。
第三方面:提高母权。如果母亲去世,父亲还在世,也要为母亲守孝三年。
第四方面:取悦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第二,提倡节俭,要求服务于宫廷的手工业作坊停止生产奢侈品。当时皇后的裙子一般是十三个褶,可武则天只穿了七个褶子的裙子。提倡节俭。建言十二事使武则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
历史上的武则天做这个天后,做的是心安理得,可是武京娘却因为这个称呼变得战战兢兢,如果没有天草四郎的那番话,勾起了她的野心的话,或许武京娘依然会追逐权利,但是却也生不出那样的野望,自然也就不会将局势变成现在这样不可控制。
原本武京娘是可以稳稳当当的在李承乾驾崩之后,以辅助幼主的名义,成为这个帝国的实际主宰的,至少也可以临朝称制。
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临朝称制由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芈八子所开辟。
芈八子楚公族出身,是秦孝公的儿媳妇、秦惠文王的后妃、秦昭王的母亲、秦始皇的玄祖母。
惠文王死后,由惠文王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薨逝无后,由武王之弟、也就是芈八子所生的公子则即位,即秦昭襄王,芈八子因此成为王太后,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即史书上说的“宣太后自治”,是中国后世历朝历代后妃掌权执政的鼻祖。
宣太后对于秦国主要有两大贡献:其一,使得秦国政局较为稳定,国力大大增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二,宣太后以利国利家利己利民为原则找情人,她的放荡促成她和义渠王数十年的苟且关系,直至最终杀情夫夺地盘。
宣太后充分利用了她身为女性的一切优势,并把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达到了千军万马也达不到的目的,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到现在都还有学者坚信,秦始皇的兵马俑其实不是给秦始皇陪葬的,而是给这位秦宣太后的。
中国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就称为“临朝称制”。
按传统儒学和大男子主义观点,身为女性的后妃只能待在内宫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谓“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后妃要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当然就要“临朝”,即“当朝处理国政”之意。
临朝称制一词在正史中最早出现于班固的《汉书?高后纪》:“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而班固在《后汉书-皇后本纪》:“惟秦芈太后始摄政事”,故宣太后芈八子是首位临朝称制的太后。
所谓的称制,应该不只是行使皇帝权力之意。虽然女主临朝、亲裁政事,但在发布命令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义,用制书的形式颁行天下。这么做的用意有两点,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剥夺其在位的事实。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职权,而不能取代他而迳自下达命令。第二:为避免将来皇帝成年亲政后,太后会以懿旨干预政务。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以杜绝将来产生皇权二元化的流弊。
女主临朝,却以幼帝名义称制的原则,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依然遵行不替。若是皇后代夫行政,也只是皇帝本身的特许与纵容。不管皇后的权力有多大,其身份也不过是皇帝的助手或秘书,不能算是取代皇帝执政,所以诏书仍算是皇帝本人意志的体现。因此,皇后即使临朝,也不能算是称制。
但即使是临朝承制,对武京娘来说也可以满足了,到时候,她儿子李弘的皇帝之位已经稳固,自然不会再出现什么问题了。
可就是因为天草四郎的那番话,武京娘的野心瞬间被无限的放大,大到了让她都感觉恐惧的地步,现在那番野心被现实狠狠的打击了。
原本武京娘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控制之内,无论是天草四郎,还是武家兄弟都只是她棋盘上的棋子罢了,可是现在清醒了之后,武京娘才发现,原来局势早就已经不受控制,而天草四郎和武三思等人又各怀心思,完全跳出了她的这盘棋。
这让武京娘在失望之余,不禁又开始审视起了自己最近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她突然意识到,她似乎什么都没得到,反而失去了很多。
姐姐武媚娘变得和她形同陌路,姐夫杜睿更是和她势同水火,就连和李承乾的关系都不像当初那么亲近了。
而且因为武京娘的野心,害得李承乾居然都要英年早逝了,虽然天草四郎不承认,但是武京娘也能察觉到,定然是有人在李承乾所用的药物之中,加了毒,不然的话,就算往日里李承乾的身体再怎么不好,也不可能正值壮年,就落得这步田地。
武京娘幡然醒悟的总算要比她的姐姐早,历史上的武则天通过酷吏政治,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和皇位,但当她年老之后,首先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她就变得左右为难。
建立周王朝之后,他让侄子们做了宰相和将军,掌握朝政大权,大臣有了功劳也赐给武姓,而不是李姓。她还免掉了武姓的田赋,把自己的故乡文水县改为武兴县,从这些来看,武则天是想把皇位传给武姓的侄子。这促使他的侄子武承嗣等人公开地对李旦的皇储地位提出了挑战。
在公元693年,武则天在万象神宫即明堂里举行了祭典大礼,这次武则天出乎意料地让侄子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而正式的皇储李旦却被冷落到了一边,非常尴尬。武则天的行动无疑是对侄子们的公开鼓励。
但是,武则天的意愿最终遭到了宰相狄仁杰等人的激烈反对,这让武则天矛盾至极。如果把侄子立为皇储,虽然可以保住大周政权,但以后的即位人绝对不会把她供奉到祖庙里去的,因为她是武氏家族出嫁的女人,这在封建社会等于是外人了。如果立自己的儿子做皇储,将来继承皇位,他可以顺利成章地保住皇后的正统地位,和丈夫高宗一起享受儿孙们时代的供奉。但是,这样又要回到他已经打破的旧传统中去。
武则天的矛盾最后还是聪明的狄仁杰给他解开了。
已经七十四岁的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大鹦鹉的两个翅膀折断了。爱卿看是什么征兆啊?”
狄仁杰抓住这个绝佳的时机对武则天说:“陛下姓武,那鹦鹉便是陛下了。两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如果陛下再次起用两位爱子,两个翅膀就会重新好起来的。”
同时,宰相吉顼也在努力。他对武则天当时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说,你们俩因为受武则天的宠爱,蔑视群臣,被众大臣们嫉恨,如果要保住性命,现在只有为立储君出力,日后还能够将功赎罪。你们要利用自己接近武则天的有利条件,劝说她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张氏兄弟听了吉顼的话,对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起了关键作用。
到公元698年,武则天将李显秘密接回了京城洛阳,当时的太子李旦聪明地请求退出,让母亲立哥哥为太子。这让武承嗣极为气恼,因为他的继承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久武承嗣便气闷而死。
为了避免在自己死后侄子和儿子们相互残杀,武则天还处心积虑地把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姓的侄子们召集到了明堂,然后祭告天地,立下了铁券,把铁券收藏在史馆,以为佐证。从此以后,到武则天去世,终于有了较长的一段安定的日子。
公元704年年末,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宰相,只有张氏兄弟俩侍奉左右,左右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705年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把张氏兄弟杀死,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
武则天不情愿地离开了他做了十五年女皇的宫殿,搬到了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中宗给她上了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但没有了帝位的武则天心情很坏,精神的支柱没有了,本来就年老的身体很快垮了下来,在705年的十一月初二,八十二虚岁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临终时她异常清醒,立下了遗嘱,包括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在乾陵,和高宗合葬。只许为她立碑,不许立传,这就上武则天无字碑的来历。还有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家属。其他被酷吏迫害的人早在他被迫下台前已经赦免。706年的正月,武则天的灵柩运回了长安,和高宗合葬在乾陵。
武则天死后,她的谥号变过几次,但儿孙们的尊敬态度没有变。睿宗第二次即位后,改称为“天后”,后来又先后改为“大圣天后”,尊为“天后皇帝”,改为“圣后”。唐玄宗即位后,改为“则天皇后”,比较客观。到了749年,最后把武则天的谥号定为“则天顺圣皇后”。
千古以来,她是最伟大的一个女人!为了这伟大,她欺君、她乱伦,为了这伟大,她成为连禽兽都不如的母亲。
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她终于低下了她的头。使她屈服的,是她与之抗争终生的、那个男人们编造了很久的观念,男权社会的观念。
于是,为了得到后世的纪念,为了在后人供奉祖先的灵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她取消了武周、恢复了李唐。男人们的心该彻底放下了吗?不,在这之后,还有着对她的千古谩骂。
于是,她留给后辈儿孙和世人的是一块无字的碑。
千古以来,这是最不幸、最悲哀的一个女人。她的一生何其幸!又何其不幸!
“朕,最喜欢‘日月凌空’这个字。朕要如日之暖,如月之明,高凌云空,泽被天下苍生!”
武则天辉煌了半生,可是到头来又能如何,这终究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女人纵然能风光一时,但到头来,还是要向命运低头。
武京娘当然不知道她的胞姐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不过此刻她却感觉到了和武则天年老之时,那种深深的无奈。
武则天在历史上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一个女皇虚妄的尊荣之外,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她才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将自己的一生,交给后人去评说。
武京娘一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也不禁一阵阵的苦笑,她自以为已经窥伺到了天下最重的权柄,可是到头来,却是一场虚妄。
不但什么都无法得到,而且到头来,她失去的只会更多。
想到这里,武京娘的心一下子也变淡了,对着殿外唤了一声:“春娘!”
一直都在外面等候的春娘,急忙走了进来,看到武京娘的时候,都不免一愣,因为在武京娘的脸上,她已经看不到任何的狂躁,取而代之的是,许久不见的淡然之色。
没有人生来就是疯狂的,武京娘也不是从刚入宫的时候,就一门心思的想着要做女皇,不单单是她,连历史上的武媚娘也是如此,在开始的时候,她们最大的梦想,不过就是想要在这个深宫之中,活下去。
当初武京娘刚刚入宫之时,不过是想着安安静静的生活,万事都不与人争斗,她的野心也是一点一点在这吃人的宫中滋长起来的。
武京娘淡淡的叹了口气,道:“春娘!准备凤辇,去麟德殿!”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武京娘突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一切总归都要有一个结束的时候,武京娘此刻已经不想再失去更多了。
春娘闻言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忙出去吩咐人准备了。
#¥#¥#¥#¥#¥#¥#¥#¥#¥#¥#
麟德殿内,汝南公主,安康公主,晋阳公主三女此时正聚在一处,上官仪带来的消息,虽然并没有明确的透露出什么信息,但是却也让她们的心都提了起来。
武氏一族如今在朝中将手伸的太长了,已经明显触及到了李唐皇室的利益,三女虽然平日里与世无争,但是生在皇室,有哪一个是简单的角色,现在的局势已经很明显了,武京娘大肆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党羽,除了极少数正直的大臣,余下的朝臣皆与武氏同流合污。
眼看着一些不忍言的事情就要发生在大唐,三位公主身为太宗皇帝的女儿,岂能坐视不理,历来女主临朝承制,都会对以往的皇族大加诛杀。
比如西汉的吕后,汉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是华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汉惠帝在位七年,自元年起即因“人彘”事件不再听政,惠帝认为母亲如此惨无人道,已经违背常理,惊骇非常,而不愿处理政事,及后孝惠帝驾崩,吕后连立两任少年天子,自元年起即垂帘听政“号令一出太后”。
吕后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正式临朝称制的女性。在汉惠帝、两少帝时期实际掌握政治权柄的人是吕后,共主政十五年。《史记》、《汉书》等正史以“本纪”体例记载吕后生平。
吕后积极扶植吕氏一族力量,封诸吕为王,诛戮功臣,打击刘姓皇族及势力,吕太后过世后,周勃、陈平、刘章等人以计谋骗来兵权,消灭了诸吕。大臣认为吕太后所立的两位少帝和另外两个惠帝庶子均不是惠帝亲生,于是先废后杀少帝刘弘,迎立当时封为代王的刘恒继承帝位,是为汉文帝,才算是拨乱反正,避免了刘汉政权改姓了吕。
距离眼下更近一些的还有北魏的冯太后,冯氏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赐死。文成帝的妃子李贵人生下了皇子拓跋弘,即献文帝,李贵人被赐死,皇子拓跋弘由冯皇后代为抚养。
年仅二十六岁的文成帝死后,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公元466年冯太后发动政变除掉了矫诏擅权的丞相太原王乙弗浑,并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以杜绝因皇帝年幼再发生朝廷遭奸臣凭凌的事情。
献文帝非太后所生,欲除掉冯太后,重掌朝政,结果谋事不密,公元476年,冯太后毒死了献文帝,再度临朝称制长达十四年。
如今,大唐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局面,太子李弘仁善懦弱,难以承担起江山社稷之众,朝中有多是武京娘的党羽,一旦杜睿遭遇了危险的话,大唐江山可就真的危险了。
现在最要命的是,李承乾的身体,像现在这样缠绵病榻,根本就难以处理朝政,那些投机之人,自然不会将这位九五之尊放在眼里,就算是李承乾现在下定决心,要铲除武氏,也根本就做不到。
正在三位焦急万分之时,突然有人通禀道:“皇后娘娘驾到!”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当然还有武媚娘说得那番话,更是让武京娘的心中徘徊不定,有的时候,她也真的很想幡然醒悟,回头是岸,可是已经在胸腔内燃烧起来的野心却始终在排斥她作出那样的决定,更是让她心烦意乱。
“武懿宗怎的来了!?”
武京娘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眉头也不禁紧皱了起来,对娘家的几个侄子,她是十分反感的,每一次面对他们的时候,武京娘都会不禁想起年少之时,在应国公府所遭受的磨难,已经他们母女三人被赶出府门之时的那份无助,和武元庆兄弟几人猖狂的笑容。
对武三思,武承嗣等人,武京娘都充满了厌烦,更何况是身材短小,面目丑陋的武懿宗,武京娘虽然没有视人之明,但是这个武懿宗她还是看的很准的,性情骄狂,目中无人,行事放荡,自打被她召来长安,授以重任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弹劾过他,就连那些投在武京娘门下的朝臣,对武懿宗这个人都没有好印象。
要不是自己娘家实在是人丁不盛的话,武京娘怎么也不会将这个远房侄子也召来长安凑数。
立政殿的女官春娘见武京娘神色不郁,也帮腔道:“武大人说是有机密事要见娘娘,奴婢已经对他说了,娘娘准备安歇,可是武大人却不听,说什么都要进来。还将车马都赶到了殿外。”
春娘不着痕迹的在武京娘的面前告了武懿宗一小状,对武懿宗,春娘同样充满了厌恶,每次武懿宗来,她都感觉自己好像被恶狼盯上了一样,那**裸的,几乎不加掩饰的目光,让她浑身上下都觉得不自在。
果然,武京娘闻言,脸色更加阴沉了,道:“岂有此理!难道他以为这大明宫是他家的不成,去告诉他,让他今早回去,本宫累了,不想见他!”
武京娘原本听春娘说武懿宗深夜来访就已经有些恼了,再听到武懿宗居然将车马都赶到了立政殿前,心中更是恼怒,要知道,就算是她这个皇后,要是没有大事的话,在皇宫之中都不能随意动用凤舆,武懿宗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子千牛卫统领,位列从三品,轶比两千石的小官,居然敢在大明宫内纵马乘车,这可是大不敬之罪。
要是被人抓住把柄不放,到时候武懿宗要倒霉,就连武京娘都有可能因为外戚犯法,受到牵连,虽然不可能被治罪,但是朝野之中的责难,肯定是少不了的。
如今武京娘最要紧的就是收买人心,最担心的就是在这个时候,横生枝节,武懿宗这个混蛋不但不为他分忧,居然还给他捣乱,让她岂能不怒。
春娘闻言,心中顿时一阵欢喜,武京娘越是讨厌武懿宗,她就越高兴,自打武懿宗到了长安,第一次见着之后,她每天都在担心,生怕武懿宗有一天会向武京娘讨要自己,要是让自己嫁给那么一个男人做小的话,她宁愿即刻便死了。
“等等!”
春娘刚一转身,却又被武京娘给叫住了,如今毕竟是个多事之秋,武懿宗掌管着太子千牛卫这等重要的职位,一旦有事的话,可是武京娘的一大臂助。
“你将他带进来吧!”
春娘心下一沉,只得依从,除了殿门,对着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武懿宗,道:“娘娘懿旨,宣武将军入内相见!”
武懿宗闻言,也不应诏,绕过春娘就往里面走,那行色匆匆的模样,让春娘都是迷惑不解,以往武懿宗每次过来,都免不了要占些便宜,可是今天却好像根本就没看见她一样。
武懿宗进了大殿,连忙大礼参拜:“侄儿见过姑母,深夜来访,还望姑母恕罪!”
武京娘阴沉着一张脸,摆了摆手道:“平身吧!春娘!你们全都下去,没有本宫的懿旨,谁都不能靠近大殿!”
春娘自然也不想在这里待着,每次看到武懿宗她都会浑身不自在,连忙应了一声就出去了。
武京娘等到所有人都出去之后,才寒着脸道:“武懿宗!本宫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你等身为外戚,当慎言慎行,不可招惹事端,可是你居然敢在大明宫内纵马驰骋,是何道理!”
武三思,武承嗣,武攸绪,武懿宗等人被武京娘招进长安之后,武京娘就曾多番叮嘱,让他们夹着尾巴做人,万万不可仗着她的权势胡作非为,可是这几兄弟却全然不曾理会,一个个都是张扬跋扈,惹是生非,让武京娘也是头疼不已。
武懿宗也没想到武京娘今天会发这么大的脾气,以往他也不是没在皇宫之中有过这样的行为,不过那个时候武京娘最多也就是叮嘱一番,却不曾有过今天这样当面呵斥的言行。
武京娘一想到武家兄弟自打到了长安之后,给自己惹下的麻烦,心头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接着又道:“如今天色已黑,你虽然是本宫的侄子,可终须男女有别,难道你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吗?”
武懿宗虽然心中不以为然,可是嘴上却是连连应诺,毕竟他们的权势富贵都来自于武京娘:“姑母教训的是,侄儿以后自当注意言行。”
武京娘见武懿宗连声认错,心情也稍稍好了些,道:“好了!今日你来见本宫,究竟有何大事?”
武懿宗道:“姑母!确实有大事发生,侄儿不敢自专,且内心实在惊惧,这才不得已深夜来见姑母!”
武京娘见武懿宗说得郑重,心中也不禁一阵狂跳,道:“究竟是何事?”
武懿宗低着头,道:“今日武三思请侄儿过府饮宴,说起那件大事,居然~~~~~~居然要侄儿到时候兵发于内,趁机控制住圣上!”
这件事此前天草四郎已经对武京娘说过了,她虽然心中不愿,可是却也不觉得惊讶,道:“他如此说,你是如何回答的!?”
武懿宗道:“姑母!若是仅仅如此,还则罢了,为了姑母的大业,侄儿就算是担上了威逼君主的恶名,侄儿也就认了,可是那武三思居然大逆不道,让侄儿趁机结过了圣上的性命,侄儿~~~~~~~~~”
“什么?”武京娘都不等武懿宗把话说完,登时就站了起来,心中更是又惊又怒,道,“武三思怎敢如此大逆不道!”
武懿宗见武京娘恼怒,心中顿时一喜,暗道自己猜测的果然不错,武京娘这个女人虽然有野心,但是终究还是个女人,都有心软的一面,让她揽权,她做得出来,但是让她谋害自己的丈夫,武京娘是说什么都不肯的。
武懿宗心中也在暗暗的庆幸,幸好他今日到了武京娘的面前出首,要不然的话,他如果当真信了,时候武京娘肯定饶不了他。
武懿宗赶紧拜服于地,泣道:“侄儿也是如此作想,如何敢做那大逆不道之事,可是武三思那里逼迫甚急,侄儿无可奈何之下,也只得求助于姑母。”
武京娘好半天才平息了心中的怒气,看着武懿宗道:“你做的很好!很好!这件事你且不要声张,一切自有本宫做主,武三思那里,你且假意应承下来,等这件事了,本宫自然不会亏待与你!”
武懿宗闻言心中大喜,暗道这次的宝算是押对了,连声道:“侄儿遵命,侄儿一定唯姑母马首是瞻!”
武京娘一脸疲惫的摆了摆手,示意武懿宗退下,突然之间,她感觉到了阵阵疲惫,很明显这件事如今已经超出了她的控制,无论是天草四郎,还是武三思都已经生出了别样的心思,一旦这件事乱了起来,到时候,不单单是李承乾,恐怕就连她都要成为别人的垫脚石了。
弑君这么大的事情,武三思居然都敢不和自己商量,还有什么是他们做不出来的。
武京娘知道此刻才重新审视起了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她确实掌控了极大的权利,甚至朝中一些趋炎附势者还称呼她为天后。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天后的称号可是属于武京娘的胞姐武媚娘的,历史上的显庆五年,唐高宗李治因为风疾发作,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武则天和唐高宗出现了裂痕,也导致了武则天差一点被废。
麟德元年,唐高宗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墨迹未干时,武则天从天而降,找他谈话了,而且谈得推心置腹。她说,您是个好皇帝,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您有一个弱点,就是耳软心活,容易拿不定主意,听别人撺掇。您哪里是真的想废掉我呀,但是上官仪在您耳边一调唆,您就把握不住了,差一点就把我废掉。这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您会造成多大的失误啊。为了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后我陪着您一块上朝,大臣无论是对你进忠言还是进谗言,我都帮您分析分析,这样您就不会鲁莽行事了。
于是,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让她和高宗一块上朝,临朝听政,唐高宗此刻心里充满了悔恨和不安,正不知怎么向老婆大人赔罪呢。再说,唐高宗性格软弱,武则天这些年在他心里已经牢牢地树立起了妻子、参谋加姐姐的地位,唐高宗觉得很难再拒绝她的任何要求,就同意了武后的建议。
于是就有了高宗朝皇帝和皇后一起临朝的场面,合称二圣,使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了。从此武则天在群臣面前树立了和唐高宗并尊的地位。
这真是武则天一生中光彩夺目的一笔。垂帘听政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但是一位年富力强的皇帝竟然允许皇后垂帘听政,这可是非同一般。不过唐高宗这样做倒是有例可循的。
首先,早在永徽六年废后之战白热化的阶段,武后就曾在高宗的默许下偷听他和元老大臣的交谈。当时褚遂良以辞官要挟唐高宗,君臣之间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武则天不就在帘子后面发出一声断喝:“何不扑杀此獠”吗!如今只是把这种临时性的行为常规化和制度化了。
另外,从北朝以来,受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家庭主妇的地位空前高涨,常常是内外兼顾。
隋文帝时期,每次上朝,独孤皇后必定同辇相随,令宦官侍立于文帝身旁,大事小情,随时传报。文帝退朝,皇后再车驾同返,当时就有二圣之称。所以高宗能够答应武则天临朝,也是受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影响。
据《资治通鉴》记载: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从此以后,朝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却是事实。
唐代人管皇帝叫“圣人”,现在帝后共同临朝掌政,人们就把他们合称“二圣”。
但武则天还不满足,她要与高宗封禅泰山。由于高宗年间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窜掇高宗封禅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时先皇配享,祭祀皇地之时太后配享。封禅的时候先由皇帝初献,公卿当亚献。但封禅毕竟没有皇后的事,于是她又说,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让公卿当亚献非常不妥,因为男女有别。不能让外臣来祭祀。所以要让她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应。后来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这天,她与高宗一块封禅泰山,充当亚献,而且还给百官赐爵加阶,使百官对她感恩戴德。
武则天走上前台垂帘听政,表明高宗向天下臣民认可了武后参政议政的合法性。对武则天而言,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使大臣无法再和皇帝谋划对她不利的行为。
试想,面对帘子后面虎视眈眈的武皇后,谁还敢再对皇帝说“皇后专权,不如废之”呢!
第二个好处是让武后对朝政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皇帝生病的时候,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都进一步增长。从此,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心情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垂帘听政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无法正常处理国事,太后代替皇帝处理政务,又因为太后必须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
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垂帘听政,在于高宗体弱,由于信任武则天,逐步将处理军政的权利交给武则天打理,这也为武则天顺利杀害大唐重臣和夺取中央实权埋下伏笔。最终在皇帝病重的时候,代替高宗使王权,行王事,成为执政者。
唐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繁重的国事必须由武则天来决断。于是武则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武则天撺掇高宗以孝顺的名义,把祖宗封了个遍。追尊唐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他的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
于是为了避讳,唐高宗自称天皇,武皇后改称天后!可见武则天这时的**有多大!不仅仅是这样,武则天还上书唐高宗,提出十二条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颁布了她的政治纲领。历史书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
这十二件事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停止对外作战,减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给免了。
第二方面:笼络百官。从提高官员的待遇入手。给八品以上的官员涨工资,给才高位卑、长期得不到晋升的中下级官僚升官。
第三方面:提高母权。如果母亲去世,父亲还在世,也要为母亲守孝三年。
第四方面:取悦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第二,提倡节俭,要求服务于宫廷的手工业作坊停止生产奢侈品。当时皇后的裙子一般是十三个褶,可武则天只穿了七个褶子的裙子。提倡节俭。建言十二事使武则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
历史上的武则天做这个天后,做的是心安理得,可是武京娘却因为这个称呼变得战战兢兢,如果没有天草四郎的那番话,勾起了她的野心的话,或许武京娘依然会追逐权利,但是却也生不出那样的野望,自然也就不会将局势变成现在这样不可控制。
原本武京娘是可以稳稳当当的在李承乾驾崩之后,以辅助幼主的名义,成为这个帝国的实际主宰的,至少也可以临朝称制。
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临朝称制由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芈八子所开辟。
芈八子楚公族出身,是秦孝公的儿媳妇、秦惠文王的后妃、秦昭王的母亲、秦始皇的玄祖母。
惠文王死后,由惠文王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薨逝无后,由武王之弟、也就是芈八子所生的公子则即位,即秦昭襄王,芈八子因此成为王太后,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即史书上说的“宣太后自治”,是中国后世历朝历代后妃掌权执政的鼻祖。
宣太后对于秦国主要有两大贡献:其一,使得秦国政局较为稳定,国力大大增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二,宣太后以利国利家利己利民为原则找情人,她的放荡促成她和义渠王数十年的苟且关系,直至最终杀情夫夺地盘。
宣太后充分利用了她身为女性的一切优势,并把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达到了千军万马也达不到的目的,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到现在都还有学者坚信,秦始皇的兵马俑其实不是给秦始皇陪葬的,而是给这位秦宣太后的。
中国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就称为“临朝称制”。
按传统儒学和大男子主义观点,身为女性的后妃只能待在内宫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谓“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后妃要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当然就要“临朝”,即“当朝处理国政”之意。
临朝称制一词在正史中最早出现于班固的《汉书?高后纪》:“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而班固在《后汉书-皇后本纪》:“惟秦芈太后始摄政事”,故宣太后芈八子是首位临朝称制的太后。
所谓的称制,应该不只是行使皇帝权力之意。虽然女主临朝、亲裁政事,但在发布命令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义,用制书的形式颁行天下。这么做的用意有两点,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剥夺其在位的事实。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职权,而不能取代他而迳自下达命令。第二:为避免将来皇帝成年亲政后,太后会以懿旨干预政务。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以杜绝将来产生皇权二元化的流弊。
女主临朝,却以幼帝名义称制的原则,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依然遵行不替。若是皇后代夫行政,也只是皇帝本身的特许与纵容。不管皇后的权力有多大,其身份也不过是皇帝的助手或秘书,不能算是取代皇帝执政,所以诏书仍算是皇帝本人意志的体现。因此,皇后即使临朝,也不能算是称制。
但即使是临朝承制,对武京娘来说也可以满足了,到时候,她儿子李弘的皇帝之位已经稳固,自然不会再出现什么问题了。
可就是因为天草四郎的那番话,武京娘的野心瞬间被无限的放大,大到了让她都感觉恐惧的地步,现在那番野心被现实狠狠的打击了。
原本武京娘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控制之内,无论是天草四郎,还是武家兄弟都只是她棋盘上的棋子罢了,可是现在清醒了之后,武京娘才发现,原来局势早就已经不受控制,而天草四郎和武三思等人又各怀心思,完全跳出了她的这盘棋。
这让武京娘在失望之余,不禁又开始审视起了自己最近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她突然意识到,她似乎什么都没得到,反而失去了很多。
姐姐武媚娘变得和她形同陌路,姐夫杜睿更是和她势同水火,就连和李承乾的关系都不像当初那么亲近了。
而且因为武京娘的野心,害得李承乾居然都要英年早逝了,虽然天草四郎不承认,但是武京娘也能察觉到,定然是有人在李承乾所用的药物之中,加了毒,不然的话,就算往日里李承乾的身体再怎么不好,也不可能正值壮年,就落得这步田地。
武京娘幡然醒悟的总算要比她的姐姐早,历史上的武则天通过酷吏政治,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和皇位,但当她年老之后,首先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她就变得左右为难。
建立周王朝之后,他让侄子们做了宰相和将军,掌握朝政大权,大臣有了功劳也赐给武姓,而不是李姓。她还免掉了武姓的田赋,把自己的故乡文水县改为武兴县,从这些来看,武则天是想把皇位传给武姓的侄子。这促使他的侄子武承嗣等人公开地对李旦的皇储地位提出了挑战。
在公元693年,武则天在万象神宫即明堂里举行了祭典大礼,这次武则天出乎意料地让侄子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而正式的皇储李旦却被冷落到了一边,非常尴尬。武则天的行动无疑是对侄子们的公开鼓励。
但是,武则天的意愿最终遭到了宰相狄仁杰等人的激烈反对,这让武则天矛盾至极。如果把侄子立为皇储,虽然可以保住大周政权,但以后的即位人绝对不会把她供奉到祖庙里去的,因为她是武氏家族出嫁的女人,这在封建社会等于是外人了。如果立自己的儿子做皇储,将来继承皇位,他可以顺利成章地保住皇后的正统地位,和丈夫高宗一起享受儿孙们时代的供奉。但是,这样又要回到他已经打破的旧传统中去。
武则天的矛盾最后还是聪明的狄仁杰给他解开了。
已经七十四岁的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大鹦鹉的两个翅膀折断了。爱卿看是什么征兆啊?”
狄仁杰抓住这个绝佳的时机对武则天说:“陛下姓武,那鹦鹉便是陛下了。两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如果陛下再次起用两位爱子,两个翅膀就会重新好起来的。”
同时,宰相吉顼也在努力。他对武则天当时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说,你们俩因为受武则天的宠爱,蔑视群臣,被众大臣们嫉恨,如果要保住性命,现在只有为立储君出力,日后还能够将功赎罪。你们要利用自己接近武则天的有利条件,劝说她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张氏兄弟听了吉顼的话,对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起了关键作用。
到公元698年,武则天将李显秘密接回了京城洛阳,当时的太子李旦聪明地请求退出,让母亲立哥哥为太子。这让武承嗣极为气恼,因为他的继承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久武承嗣便气闷而死。
为了避免在自己死后侄子和儿子们相互残杀,武则天还处心积虑地把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姓的侄子们召集到了明堂,然后祭告天地,立下了铁券,把铁券收藏在史馆,以为佐证。从此以后,到武则天去世,终于有了较长的一段安定的日子。
公元704年年末,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宰相,只有张氏兄弟俩侍奉左右,左右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705年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把张氏兄弟杀死,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
武则天不情愿地离开了他做了十五年女皇的宫殿,搬到了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中宗给她上了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但没有了帝位的武则天心情很坏,精神的支柱没有了,本来就年老的身体很快垮了下来,在705年的十一月初二,八十二虚岁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临终时她异常清醒,立下了遗嘱,包括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在乾陵,和高宗合葬。只许为她立碑,不许立传,这就上武则天无字碑的来历。还有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家属。其他被酷吏迫害的人早在他被迫下台前已经赦免。706年的正月,武则天的灵柩运回了长安,和高宗合葬在乾陵。
武则天死后,她的谥号变过几次,但儿孙们的尊敬态度没有变。睿宗第二次即位后,改称为“天后”,后来又先后改为“大圣天后”,尊为“天后皇帝”,改为“圣后”。唐玄宗即位后,改为“则天皇后”,比较客观。到了749年,最后把武则天的谥号定为“则天顺圣皇后”。
千古以来,她是最伟大的一个女人!为了这伟大,她欺君、她乱伦,为了这伟大,她成为连禽兽都不如的母亲。
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她终于低下了她的头。使她屈服的,是她与之抗争终生的、那个男人们编造了很久的观念,男权社会的观念。
于是,为了得到后世的纪念,为了在后人供奉祖先的灵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她取消了武周、恢复了李唐。男人们的心该彻底放下了吗?不,在这之后,还有着对她的千古谩骂。
于是,她留给后辈儿孙和世人的是一块无字的碑。
千古以来,这是最不幸、最悲哀的一个女人。她的一生何其幸!又何其不幸!
“朕,最喜欢‘日月凌空’这个字。朕要如日之暖,如月之明,高凌云空,泽被天下苍生!”
武则天辉煌了半生,可是到头来又能如何,这终究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女人纵然能风光一时,但到头来,还是要向命运低头。
武京娘当然不知道她的胞姐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不过此刻她却感觉到了和武则天年老之时,那种深深的无奈。
武则天在历史上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一个女皇虚妄的尊荣之外,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她才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将自己的一生,交给后人去评说。
武京娘一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也不禁一阵阵的苦笑,她自以为已经窥伺到了天下最重的权柄,可是到头来,却是一场虚妄。
不但什么都无法得到,而且到头来,她失去的只会更多。
想到这里,武京娘的心一下子也变淡了,对着殿外唤了一声:“春娘!”
一直都在外面等候的春娘,急忙走了进来,看到武京娘的时候,都不免一愣,因为在武京娘的脸上,她已经看不到任何的狂躁,取而代之的是,许久不见的淡然之色。
没有人生来就是疯狂的,武京娘也不是从刚入宫的时候,就一门心思的想着要做女皇,不单单是她,连历史上的武媚娘也是如此,在开始的时候,她们最大的梦想,不过就是想要在这个深宫之中,活下去。
当初武京娘刚刚入宫之时,不过是想着安安静静的生活,万事都不与人争斗,她的野心也是一点一点在这吃人的宫中滋长起来的。
武京娘淡淡的叹了口气,道:“春娘!准备凤辇,去麟德殿!”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武京娘突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一切总归都要有一个结束的时候,武京娘此刻已经不想再失去更多了。
春娘闻言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忙出去吩咐人准备了。
#¥#¥#¥#¥#¥#¥#¥#¥#¥#¥#
麟德殿内,汝南公主,安康公主,晋阳公主三女此时正聚在一处,上官仪带来的消息,虽然并没有明确的透露出什么信息,但是却也让她们的心都提了起来。
武氏一族如今在朝中将手伸的太长了,已经明显触及到了李唐皇室的利益,三女虽然平日里与世无争,但是生在皇室,有哪一个是简单的角色,现在的局势已经很明显了,武京娘大肆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党羽,除了极少数正直的大臣,余下的朝臣皆与武氏同流合污。
眼看着一些不忍言的事情就要发生在大唐,三位公主身为太宗皇帝的女儿,岂能坐视不理,历来女主临朝承制,都会对以往的皇族大加诛杀。
比如西汉的吕后,汉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是华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汉惠帝在位七年,自元年起即因“人彘”事件不再听政,惠帝认为母亲如此惨无人道,已经违背常理,惊骇非常,而不愿处理政事,及后孝惠帝驾崩,吕后连立两任少年天子,自元年起即垂帘听政“号令一出太后”。
吕后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正式临朝称制的女性。在汉惠帝、两少帝时期实际掌握政治权柄的人是吕后,共主政十五年。《史记》、《汉书》等正史以“本纪”体例记载吕后生平。
吕后积极扶植吕氏一族力量,封诸吕为王,诛戮功臣,打击刘姓皇族及势力,吕太后过世后,周勃、陈平、刘章等人以计谋骗来兵权,消灭了诸吕。大臣认为吕太后所立的两位少帝和另外两个惠帝庶子均不是惠帝亲生,于是先废后杀少帝刘弘,迎立当时封为代王的刘恒继承帝位,是为汉文帝,才算是拨乱反正,避免了刘汉政权改姓了吕。
距离眼下更近一些的还有北魏的冯太后,冯氏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赐死。文成帝的妃子李贵人生下了皇子拓跋弘,即献文帝,李贵人被赐死,皇子拓跋弘由冯皇后代为抚养。
年仅二十六岁的文成帝死后,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公元466年冯太后发动政变除掉了矫诏擅权的丞相太原王乙弗浑,并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以杜绝因皇帝年幼再发生朝廷遭奸臣凭凌的事情。
献文帝非太后所生,欲除掉冯太后,重掌朝政,结果谋事不密,公元476年,冯太后毒死了献文帝,再度临朝称制长达十四年。
如今,大唐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局面,太子李弘仁善懦弱,难以承担起江山社稷之众,朝中有多是武京娘的党羽,一旦杜睿遭遇了危险的话,大唐江山可就真的危险了。
现在最要命的是,李承乾的身体,像现在这样缠绵病榻,根本就难以处理朝政,那些投机之人,自然不会将这位九五之尊放在眼里,就算是李承乾现在下定决心,要铲除武氏,也根本就做不到。
正在三位焦急万分之时,突然有人通禀道:“皇后娘娘驾到!”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