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染病,不能理朝,国事都交由太子李承乾料理,杜睿与褚遂良两人帮着李承乾处理了半日政务,告辞出来,刚一出承天门,褚遂良便将杜睿给叫住了。
“杜大人!”
杜睿一怔,他虽与褚遂良同朝为官多年,但是和这位秉性方正的老大人之间却没有太多的交流,见面也不过是点头之交罢了,不过对于褚遂良的为人,杜睿还是十分敬佩的。
褚遂良,字登善,大唐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祖籍钱塘,自幼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唐灭薛举后,在大唐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因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都督,再贬爱州刺史,显庆三年卒。
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他的父亲褚亮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当时正任散骑常侍一职,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朋友。
隋未战乱四起,强大的唐王李渊的军队战胜了一切对手,建立了唐王朝。这一年,褚遂良还在甘肃,他的父亲褚亮仕隋为东宫学士,因为与杨玄感有旧,被贬为西海郡司户,薛举在兰州称帝,褚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褚遂良则做了薛举的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
在唐朝建立之后,最初对唐发动军事挑战的,正是薛举。他占据了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企图夺取京城长安。但他从西北向长安推进时,却突然病死,他的儿子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事业。随后,当时正任秦王的太宗皇帝包围了薛仁杲驻扎在泾州的营寨,薛仁杲的部下纷纷投降唐军,他也不得不投降。
随后,他被押往长安处决,而他手下的人则被收服在太宗的麾下,成为唐王朝的臣民,褚遂良就这样进入了李家王朝,开始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生涯。
最初,褚遂良是在秦王府那里做铠曹参军,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掌管军务的位置。从这也可以看出,太宗对褚遂良怀有好感。后来太宗曾对长孙无忌说过这样的话:“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太宗因战功显赫而名声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设立天策府。
雄心勃勃的太宗立即组成了一个大约五十人的随从集团,其中许多人是来自于被他消灭的敌人营垒中的杰出人物。也就在这一年,太宗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其中有十八名学士在做他的国事顾问,他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以致于人们把能够进入文学馆,称为“登瀛洲”。
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员,主管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尽管他的年龄比他们要小一辈,然而褚遂良在初唐的书名不仅不比他们差,而且具备了欧、虞二人所不具备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这更使他的书法艺术有如猛虎添翼,另外据《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的记载,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当时人们把他称作“馆主”,像这种尊称,在以前是没有的。
高祖武德九年,太宗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随后被立为太子,阴历八月,太宗便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从此以后,“贞观之治”驰名于世。
贞观二年,太宗在门下省设立起居郎二人,贞观十年,曾为秘书郎的褚遂良在此时又出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
《剑桥中国隋唐史》在提到太宗时,曾这样写道:“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是似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褚遂良所占的地位是极重要的,至少,他在某种意义上督促了皇帝在有所做为时,应该考虑到会留给人们一个什么印象。
《唐书》记载说,有一次太宗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是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
太宗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
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就是这样的,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
可见褚遂良的忠贞和鲠直。
贞观三年末,太宗下诏书,想把隋未战乱时期的战场改修为庙宇,一是超度在战争中的亡灵,二则是纪念战役的胜利,刻石立碑以铭记功业,并颁布了负责其事之人的名单。名单中,除了虞世南、李百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以外,还有年仅三十三岁的褚遂良。在太宗大败宋金刚的晋州立慈云寺,寺碑即由起居郎褚遂良书写。
贞观十二年,太宗视同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逝世,这使太宗感到特别的伤心。太宗曾叹息:“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
魏征适时的将褚遂良推荐给了太宗,太宗即刻命他为“侍书”。
太宗即皇帝位后,曾不遗余力地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天下人争着献上领赏。如何鉴别真伪?褚遂良对王羲之的书法是最为熟悉的,他可以丝毫不差的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褚遂良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太宗的极大欢心与信任,于是便将他提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谘询。同时,褚遂良也确实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太宗想亲自去征讨辽东,此事就遭到了褚遂良的坚决反对,但是太宗强硬的态度却使褚遂良感到恐惧,他没有再坚持,并跟随唐太宗远征辽东,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证实了褚遂良的话是对的。
贞观十八年,作为黄门侍郎的褚遂良开始参预朝政。随后,他被太宗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涉官吏。正在此时,他父亲褚亮死了,他不得不暂时辞去黄门侍郎之职。
其后房玄龄病故,经由杜睿的推荐,褚遂良才被起复,一跃成为了尚书令,或许褚遂良的政治敏锐度,照比杜睿要差很多,但是褚遂良的为人,他的耿直,确实杜睿都要自叹不如的,这样一个人担任宰相的职位,可以起到规劝君主,统驭百官的职司。
在原本的历史上,当太宗在病重,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他又对当时任太子的李治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诏书。
八年后,被黜的褚遂良写给高宗的信中曾提到:“当受遗诏,独臣与无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号恸,臣即奏请即位大行柩前。当时陛下手抱臣颈,臣及无忌请即还京,发于大告,内外宁谧。”事实也确是如此,高宗登上皇位,褚遂良功莫大焉!
贞观二十三年阴历六月,李治继皇帝位,年仅二十一岁。高宗即位后,就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
但是在实际上,李治可能并不喜欢褚遂良这位托孤大臣,所以后来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可三年后,高宗又把他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随后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
在高宗统治初期,李治刻意效仿太宗的所做所为,褚遂良他们确实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就。但是,不久,他和胆小懦弱的高宗皇帝一起,正面对着一个更为强大、机敏和肆无忌惮的对手武媚娘,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他们都成了失败者。
在公元640年,只有十几岁的武媚娘进入后宫,成为太宗的“才人”。她的美貌与才情不仅得到了年老的太宗的喜爱,似乎在同时也得到了年轻的太子的爱情。太宗死后,公元654年左右,曾经一度削发为尼的武媚娘成为李治的妃嫔,并被封为“昭仪”,得到高宗的宠信,也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
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另一位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
根据新、旧《唐书?褚遂良传》的记载,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
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
而坐在皇帝后边的武媚娘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在关键的时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绩却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
这一来既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将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这场斗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根据后世陈寅恪的研究,对立的两派,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的贵族利益集团。
李唐家族从兴起之时,就与集中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许多大家族建立婚姻纽带,形成所谓“关陇集团”,而他们自西魏以来,就已在北方形成统治阶级的核心。
像反对废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便是关陇集团中的成员。而支持武则天的那一帮人,却出身于其他地区,或是商人,或通过科举制度而进入官场,他们是被称之为“山东集团”的成员。
这样,武则天与王皇后之间的争斗,就不仅仅是宫廷内部的简单争斗,而是反映了两个政治集团之间争夺最高政治权力之间的斗争。
此后,武媚娘终于还是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新皇后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第二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
新册封的皇后,不失时机地向反对她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残忍地害死了。褚遂良被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一个州去任都督。而同年晚些时候,武媚娘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缓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中国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内西南一带,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封信给高宗,向他求情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的支持高宗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
公元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孤独地死去,时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媚娘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直到神龙元年,褚遂良死后四十六年,他才得到了平反,天宝六年,他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庙中,德宗贞元五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杜睿欣赏褚遂良这个人,但是却并不欣赏褚遂良在政治斗争当中的表现,只会一味的强硬,而事实证明,无论是太宗,还是原本历史上应该即位称帝的李治,他们都不喜欢这一类的臣子。
其实让杜睿记住褚遂良这个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褚遂良的书法造诣,前世杜睿就十分喜欢褚遂良的字体,还时常临摹,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甚至有一次,他临摹的一副褚遂良的作品,被人偷了去,还在香港拍卖行上,被一个美国人以一千三百万美金的价格,当成宝贝一样,捧了回去。
褚遂良的书法,初学欧阳询,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唐代中期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褚遂良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太宗的赏识。太宗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意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从汉代到唐代的六百余年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书法家。在晋代,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留下了他们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作品。随后,宋、齐、粱、陈的书家,依然继续着他们的遗风。而此时的北部中国,却在一种宗教意识的推动下,独创了一种与文人书法相对的,即与玄妙的、简约的、清淡的、平和的书风相对的那种雄浑、博大、壮硕、朴拙的书风。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结束,隋朝的建立特别是唐朝的建立,使书法艺术南北相峙的风格,亦合流在一起。
唐王朝建立,随着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复兴,书法艺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汉魏,艺术风格过于质朴,在两晋,又太变幻莫测,宋人书法艺术风格又以老成为倾向,而元、明、清的书法,似乎每况愈下。只有唐代,才在书法中表现出那典雅、华贵、丰满和情韵的成熟的美。
杜睿前世,每当面对唐人书法作品时,都不禁要惊诧于唐人书法的完整性与典型性。在众多大书法家当中,褚遂良显然要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位置,从某方面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贡献都要大。
当然书法只是小道,娱情裕兴即可,褚遂良能爬到现在尚书令的位子上,显然也不是因为书法得到了太宗的赏识,他本身在政治上还是有一定真知灼见的。
如果杜睿自诩为能臣的话,那么褚遂良就是一个耿臣,历朝历代,每一位皇帝的朝堂之上,总不会缺少这么以为耿耿正直的倔老头的。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杜大人!”
杜睿一怔,他虽与褚遂良同朝为官多年,但是和这位秉性方正的老大人之间却没有太多的交流,见面也不过是点头之交罢了,不过对于褚遂良的为人,杜睿还是十分敬佩的。
褚遂良,字登善,大唐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祖籍钱塘,自幼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唐灭薛举后,在大唐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因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都督,再贬爱州刺史,显庆三年卒。
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他的父亲褚亮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当时正任散骑常侍一职,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朋友。
隋未战乱四起,强大的唐王李渊的军队战胜了一切对手,建立了唐王朝。这一年,褚遂良还在甘肃,他的父亲褚亮仕隋为东宫学士,因为与杨玄感有旧,被贬为西海郡司户,薛举在兰州称帝,褚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褚遂良则做了薛举的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
在唐朝建立之后,最初对唐发动军事挑战的,正是薛举。他占据了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企图夺取京城长安。但他从西北向长安推进时,却突然病死,他的儿子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事业。随后,当时正任秦王的太宗皇帝包围了薛仁杲驻扎在泾州的营寨,薛仁杲的部下纷纷投降唐军,他也不得不投降。
随后,他被押往长安处决,而他手下的人则被收服在太宗的麾下,成为唐王朝的臣民,褚遂良就这样进入了李家王朝,开始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生涯。
最初,褚遂良是在秦王府那里做铠曹参军,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掌管军务的位置。从这也可以看出,太宗对褚遂良怀有好感。后来太宗曾对长孙无忌说过这样的话:“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太宗因战功显赫而名声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设立天策府。
雄心勃勃的太宗立即组成了一个大约五十人的随从集团,其中许多人是来自于被他消灭的敌人营垒中的杰出人物。也就在这一年,太宗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其中有十八名学士在做他的国事顾问,他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以致于人们把能够进入文学馆,称为“登瀛洲”。
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员,主管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尽管他的年龄比他们要小一辈,然而褚遂良在初唐的书名不仅不比他们差,而且具备了欧、虞二人所不具备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这更使他的书法艺术有如猛虎添翼,另外据《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的记载,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当时人们把他称作“馆主”,像这种尊称,在以前是没有的。
高祖武德九年,太宗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随后被立为太子,阴历八月,太宗便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从此以后,“贞观之治”驰名于世。
贞观二年,太宗在门下省设立起居郎二人,贞观十年,曾为秘书郎的褚遂良在此时又出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
《剑桥中国隋唐史》在提到太宗时,曾这样写道:“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是似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褚遂良所占的地位是极重要的,至少,他在某种意义上督促了皇帝在有所做为时,应该考虑到会留给人们一个什么印象。
《唐书》记载说,有一次太宗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是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
太宗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
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就是这样的,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
可见褚遂良的忠贞和鲠直。
贞观三年末,太宗下诏书,想把隋未战乱时期的战场改修为庙宇,一是超度在战争中的亡灵,二则是纪念战役的胜利,刻石立碑以铭记功业,并颁布了负责其事之人的名单。名单中,除了虞世南、李百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以外,还有年仅三十三岁的褚遂良。在太宗大败宋金刚的晋州立慈云寺,寺碑即由起居郎褚遂良书写。
贞观十二年,太宗视同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逝世,这使太宗感到特别的伤心。太宗曾叹息:“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
魏征适时的将褚遂良推荐给了太宗,太宗即刻命他为“侍书”。
太宗即皇帝位后,曾不遗余力地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天下人争着献上领赏。如何鉴别真伪?褚遂良对王羲之的书法是最为熟悉的,他可以丝毫不差的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褚遂良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太宗的极大欢心与信任,于是便将他提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谘询。同时,褚遂良也确实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太宗想亲自去征讨辽东,此事就遭到了褚遂良的坚决反对,但是太宗强硬的态度却使褚遂良感到恐惧,他没有再坚持,并跟随唐太宗远征辽东,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证实了褚遂良的话是对的。
贞观十八年,作为黄门侍郎的褚遂良开始参预朝政。随后,他被太宗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涉官吏。正在此时,他父亲褚亮死了,他不得不暂时辞去黄门侍郎之职。
其后房玄龄病故,经由杜睿的推荐,褚遂良才被起复,一跃成为了尚书令,或许褚遂良的政治敏锐度,照比杜睿要差很多,但是褚遂良的为人,他的耿直,确实杜睿都要自叹不如的,这样一个人担任宰相的职位,可以起到规劝君主,统驭百官的职司。
在原本的历史上,当太宗在病重,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他又对当时任太子的李治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诏书。
八年后,被黜的褚遂良写给高宗的信中曾提到:“当受遗诏,独臣与无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号恸,臣即奏请即位大行柩前。当时陛下手抱臣颈,臣及无忌请即还京,发于大告,内外宁谧。”事实也确是如此,高宗登上皇位,褚遂良功莫大焉!
贞观二十三年阴历六月,李治继皇帝位,年仅二十一岁。高宗即位后,就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
但是在实际上,李治可能并不喜欢褚遂良这位托孤大臣,所以后来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可三年后,高宗又把他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随后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
在高宗统治初期,李治刻意效仿太宗的所做所为,褚遂良他们确实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就。但是,不久,他和胆小懦弱的高宗皇帝一起,正面对着一个更为强大、机敏和肆无忌惮的对手武媚娘,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他们都成了失败者。
在公元640年,只有十几岁的武媚娘进入后宫,成为太宗的“才人”。她的美貌与才情不仅得到了年老的太宗的喜爱,似乎在同时也得到了年轻的太子的爱情。太宗死后,公元654年左右,曾经一度削发为尼的武媚娘成为李治的妃嫔,并被封为“昭仪”,得到高宗的宠信,也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
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另一位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
根据新、旧《唐书?褚遂良传》的记载,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
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
而坐在皇帝后边的武媚娘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在关键的时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绩却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
这一来既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将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这场斗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根据后世陈寅恪的研究,对立的两派,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的贵族利益集团。
李唐家族从兴起之时,就与集中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许多大家族建立婚姻纽带,形成所谓“关陇集团”,而他们自西魏以来,就已在北方形成统治阶级的核心。
像反对废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便是关陇集团中的成员。而支持武则天的那一帮人,却出身于其他地区,或是商人,或通过科举制度而进入官场,他们是被称之为“山东集团”的成员。
这样,武则天与王皇后之间的争斗,就不仅仅是宫廷内部的简单争斗,而是反映了两个政治集团之间争夺最高政治权力之间的斗争。
此后,武媚娘终于还是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新皇后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第二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
新册封的皇后,不失时机地向反对她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残忍地害死了。褚遂良被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一个州去任都督。而同年晚些时候,武媚娘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缓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中国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内西南一带,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封信给高宗,向他求情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的支持高宗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
公元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孤独地死去,时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媚娘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直到神龙元年,褚遂良死后四十六年,他才得到了平反,天宝六年,他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庙中,德宗贞元五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杜睿欣赏褚遂良这个人,但是却并不欣赏褚遂良在政治斗争当中的表现,只会一味的强硬,而事实证明,无论是太宗,还是原本历史上应该即位称帝的李治,他们都不喜欢这一类的臣子。
其实让杜睿记住褚遂良这个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褚遂良的书法造诣,前世杜睿就十分喜欢褚遂良的字体,还时常临摹,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甚至有一次,他临摹的一副褚遂良的作品,被人偷了去,还在香港拍卖行上,被一个美国人以一千三百万美金的价格,当成宝贝一样,捧了回去。
褚遂良的书法,初学欧阳询,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唐代中期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褚遂良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太宗的赏识。太宗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意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从汉代到唐代的六百余年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书法家。在晋代,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留下了他们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作品。随后,宋、齐、粱、陈的书家,依然继续着他们的遗风。而此时的北部中国,却在一种宗教意识的推动下,独创了一种与文人书法相对的,即与玄妙的、简约的、清淡的、平和的书风相对的那种雄浑、博大、壮硕、朴拙的书风。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结束,隋朝的建立特别是唐朝的建立,使书法艺术南北相峙的风格,亦合流在一起。
唐王朝建立,随着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复兴,书法艺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汉魏,艺术风格过于质朴,在两晋,又太变幻莫测,宋人书法艺术风格又以老成为倾向,而元、明、清的书法,似乎每况愈下。只有唐代,才在书法中表现出那典雅、华贵、丰满和情韵的成熟的美。
杜睿前世,每当面对唐人书法作品时,都不禁要惊诧于唐人书法的完整性与典型性。在众多大书法家当中,褚遂良显然要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位置,从某方面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贡献都要大。
当然书法只是小道,娱情裕兴即可,褚遂良能爬到现在尚书令的位子上,显然也不是因为书法得到了太宗的赏识,他本身在政治上还是有一定真知灼见的。
如果杜睿自诩为能臣的话,那么褚遂良就是一个耿臣,历朝历代,每一位皇帝的朝堂之上,总不会缺少这么以为耿耿正直的倔老头的。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