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清秋,赏景的不止邓舍一人。
金陵城里,吴国公府,朱元璋负手庭园。府门外,正月朔日时,他亲手撰写的桃符还在,“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十四个字写的墨浓字遒。只是因了大半年风雨的浸染,字里行间本有的那一股充盈而出的春风得意与睥睨豪气,却依稀有些物是人非了。
自至正十五年,他收编巢湖水师廖永安、俞通海等,率部渡江以来,先后得太平、金陵、扬州、徽州等地,所向披靡,震动南北,已然隐约形成了他与张士诚、陈友谅三足鼎立江南的大好局面。然而,便在今年,事情却似乎开始起了些许微妙的转变。
便在今年正月,张士诚攻破了濠州,寻又破泗、徐、邳诸州。
尽管这些地方原本就多非朱元璋所有,是被宋政权并及各地零星红巾势力占据的。并且早在他渡江前,就也已与濠州关系不大了。再又,经由当年脱脱的屠城,百万人烟的徐州也早凋落不堪。但这淮泗重地,毕竟扼守南北要道的所在,如今为张士诚得去,长远来讲,却不得不说是一个潜在的忧患。
这边厢张士诚开疆拓土、捷报连连,那边朱元璋派遣常遇春攻打杭州,却偏战数不利。三月份的时候,不得不将之召回。
五月,陈友谅又遣将罗忠显攻陷辰州。随后,攻池州。亏得当时徐达、常遇春皆在,遵朱元璋之计,伏兵九华山,好歹胜了一场,斩万余级,生擒三千,常遇春大多坑之。告捷不足一月,闰五月,陈友谅更又亲提大军,陷太平。此一战里,朱元璋麾下之旧人宿将花云战死,养子朱文逊并死于难。损失不可谓不大。
太平乃金陵之门户。朱元璋取金陵,走的就是先取采石,然后太平,最后金陵的路子。陈友谅一样为之,取下太平不久,即与张士诚约同侵金陵,自采石引舟师东下,“金陵大震”。
亏得张士诚没搭理陈友谅,坐观不动,给了朱元璋死中求活的机会。用诈降计,哄得陈友谅上了当,一番水战,杀敌无算。有句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朱元璋纵然获胜,元气亦因之而伤。
不过还好,他麾下的另一员大将,金陵水战后不多久,给他挣了一个面子。闰五月,胡大海取陈友谅占据的信州路,打了一个漂亮仗,取得胜利。六月,常遇春亦复太平,更筑城。接连两次的胜仗,士气好容易有所恢复。
这些还都是外患,最叫朱元璋忧心忡忡的,却是内忧。
内忧从何讲起?说来话长。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迎韩林儿,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定都亳州。五月,遣人召和阳诸将。和阳诸将谁也?当时在和阳的,正是朱元璋、张天祐、郭天叙等郭子兴的旧部诸将。
诸将选了张天祐作为代表,往去亳州,寻自归来,赍当时的大宋丞相杜尊道檄,授郭天叙为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郭天叙为郭子兴的长子。张天祐,“子兴妇弟也”,是郭子兴次妻小张夫人的弟弟,也是郭子兴手下数一数二的猛将。论与郭子兴关系的远近,他两人都要比朱元璋更近一点。朱元璋,娶马氏,马氏为郭子兴的义女,算是干女婿。那时他才不过位居郭子兴集团诸将之第三。
几个月后,和阳诸将渡江,攻打金陵。时守金陵者,有青军陈野先部。陈野先先降后叛,郭天叙、张天祐遂死在乱中。也就这么巧。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随后的几年中,郭子兴的另外两个儿子,郭天佑与郭天爵,先后或因谋叛,或因欲“谋害吴国公”,而也被朱元璋先后诛杀。
至此,朱元璋似乎做到了尽收军权,成为了真正的一军主帅。
但是,内忧却还存在。郭子兴诸子虽死,郭子兴旧部尚有将存。邵荣,郭子兴旧部,其人“粗勇善战”。至正十八年,任江南行省平章,当时朱元璋也是平章,两人地位平起平坐。即便后来,朱元璋升任行省丞相,尊吴国公,邵荣也仅次其下,地位依然远高徐达、常遇春诸将。当之无愧的江南行省第二号大人物。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围聚在邵荣身侧的郭子兴旧部,如宋氏兄弟等,便是朱元璋的内忧。
“主公?”
“噢,宋先生来了。”
朱元璋正在出神寻思,侍卫们领进了一人。年约五十来岁,状貌丰伟,美须髯。名叫宋濂,字景濂,江南名士,博学宿儒。
元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名,辞不奉诏。几个月前,应胡大海的推荐,朱元璋遣人把他征来了金陵,同时征召而来的且有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三人。此四人者,皆江南之人望,儒林的领袖。朱元璋宠礼甚至,专设礼贤馆以处之。并尊之为“五经师”,公务之余,常常请来讲经说史。
宋濂为人诚谨,加上新投朱元璋不久,执礼愈地恭谨谦逊,撩起衣襟,恭恭敬敬地行庭参大礼。
朱元璋一笑,将之扶起,道:“先生不必多礼。”见宋濂随身带了有经书,拍了拍脑门,道,“原来又该先生讲书,近日事务繁杂,俺却疏忽忘记了。”转顾庭中,笑道,“初秋乍至,气候宜人。今日咱们便在这院中讲授,如何?”
朱元璋乞丐的出身,本来并不识字,后来当和尚,开始读书识字,再又从军,随着地位的步步高升,更加的勤恳奋,学以补拙,与寻常的武夫截然不同,现今已然粗通文墨,与文人儒生对话的时候,言谈举止,亦可做到礼仪得当,可称文雅。偶尔还能写些诗词,颇得文臣赞赏。
宋濂自无不可。
几个侍卫搬出桌椅,放在庭园树下,两个人,一主一臣,相对而坐,宋濂开始讲解经书。他说给朱元璋听的,是《春秋左氏传》,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重要的史书一部。春秋诸国纷争,正合眼下形势。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多了解一些史实典故,对朱元璋来说,不但增长了学问,更有助扩大他的视野见闻,有实用的价值。
宋濂娓娓讲解,朱元璋凝神细听,时不时插话打断,提出疑问。三两侍女烹茶倒水,红袖添香。
是时也,天高云淡,叶绿杂黄。微风浮动,满庭菊香。院落间,人声悄寂,唯闻琅琅书声。若无昂挺胸、执戈握戟、站立在院内、廊下的侍卫虎贲之存在,这哪里还是威名赫赫的吴国公府,竟仿似一处清幽书院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停在树边不远。
朱元璋听的入神,恍然无觉。宋濂乖巧识趣,不动声色地抬头看了一眼,见来的是府中总管。只见他面露焦急,连连使了好几个的眼色。宋濂心中知晓,此人必有急事来报,不慌不忙,讲完了一个段落,咳嗽一声,道:“圣人云:温故而知新。学问之道,重在温故。主公,今天便讲到此处吧?”
朱元璋先不急着说话。他微闭双眼,回味方才听讲的内容,咀嚼消化,过了会儿,才道:“先生果然大才。听君一席课,胜读十年书。哈哈。”眼光微转,这才现了那府中总管,沉了脸色,道,“俺不是早有吩咐,凡听授讲课之时,不得打扰!你却有何事?”
总管疾步上来,奉上一封信笺,道:“北来急报。”
朱元璋展开,看不得几行,霍然起身。吓了宋濂一跳,赶快也从椅子上站起来,袖手侍立一侧。千言万言,不如一默。他心中奇怪,嘴上只是不问。朱元璋颠来倒去,细细看了两遍,绕树三匝,喟然叹道:“北地英雄,何其多也!”
也不等宋濂相询,他主动把信递给了过去,道:“何必聚来的急报,海东燕王入主益都。”
“燕王?”
宋政权头一个异姓王,小明王亲自册封,邓舍的大名,宋濂其实早已久仰,如雷贯耳。朱元璋对邓舍也一向是非常的关注,尤其近几个月,只要与邓舍有关的,与海东有关的,不管大事、小事,事无巨细,但凡有点传闻,他必然都会千方百计地遣人搜寻、了解。
“这燕王,还真是个异数。崛起之快,世所罕见。掩有辽东、高丽,今又得益都。先生,以你之见,这条消息一旦散播开去,会对天下纷争之局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宋濂之长不在谋略。朱元璋曾问过陶安,刘基、宋濂等四人比之陶安如何?陶安回答道:“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宋濂的长处在学问之道。不过,尽管如此,朱元璋的问题太过简单,宋濂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他道:“南北格局,将因之改变。”
“怎么改变?”
“燕王处心积虑,谋夺益都,无它,为绕开辽西、河北,得入中原之途而已。辽西乃大都门户,河北有孛罗军,此两地皆虎**,轻易不可动之。取道益都,诚为上策。然,益都一入海东,则晋冀元军定然会因此不安,臣以为,晋冀与山东之战,已经迫在眉睫了。”
“先生之见,正与俺同。”
朱元璋生的方面大脸,立眉细目,谈及军事,适才的文雅作态不翼而飞,虽戴软巾,穿便服,语调中不自觉中带了金铁之音。他召侍卫,吩咐展开地图,俯视江山,指点纵横,道:“察罕早欲图山东。
“只是一来因他才攻下汴梁,军力需要时间恢复,粮秣需要时间筹备;二来他的腹心陕西、晋冀等地,有孛罗虎视在侧,不先把其内部的矛盾化解掉,无能轻动。且,海东未入山东前,王士诚、田丰不和,彼此多有攻伐,暂可不以为虑。故此,他方才迟迟未动。
“如今,燕王入据益都。与田丰共分王士诚旧地。山东内部之不和,顿得以改观。
“田丰自号花马王,为人远图,有谋略,锐气进取,多年来,虽面对察罕与孛罗、此两员鞑子之重将,却毫无惧意,几乎无月不战,无日不斗。此其深知山东之地,守则覆灭,战则可强也。燕王,永平起兵,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拥有了辽东与海东,细数其过往,何止无月不战!据俺海东谍报,他起家时的八百老卒,今日所存者只有十三。可见其好战的程度,较之田丰,更有甚焉。
“又,何必聚密报言称,燕王与田丰分士诚旧地,依据约定,益都西归海东,益都东归田丰。而,燕王抢占济南、太难,田丰恍若未见。田丰留士诚骁将王达儿并及其部精锐,燕王只当不知。这两个人,都很能隐忍啊。当世之枭雄。
“两雄并立,不内斗,则定然联手扩外。如此形势之下,纵然察罕不情愿,怕也身不由己。”他悠然转,遥望北方,说道,“群雄逐鹿,争猎中原。可惜,可叹。”
“有何可惜?主公又为何而叹?”
“可惜俺远在江南,不能适逢其会。察罕、孛罗,燕王、田丰,北地英雄,尽于此矣!想想就叫人热血沸腾呀。”
联想别人,对比自己,朱元璋只觉有千斤的力气,一时间却好似无用武之地。他的视线往地图上落了一落,山东之下,便是淮泗,淮泗往下,即为金陵。金陵之左,陈友谅;金陵之右,张士诚。
他低声喃喃,道:“邵荣,邵荣。”随即,他又提醒自己,田丰与邓舍能隐忍,他一样可以。他心中想道:“时机未到,且再忍耐。”然心中那一股被察罕、邓舍促出来的一股豪情,实在无法按捺,喝道,“刀来!”
侍卫抽出腰刀,呈上与他。
朱元璋当初从军,是从小小的步卒做起,冲锋陷阵,常常突杀在前。或许武艺谈不上娴熟,然而腰刀在手,百战成钢,自有一番凛冽逼人的杀气。边儿上的宋濂吃受不起,打了个寒颤,悄悄退出几步。
朱元璋却没有舞刀,他横刀在手,以手指试探锋芒,慷慨激烈,触景生情,赋诗一,吟诵道:“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拿走手指,提刀下劈,轰然一声响,桌案断作两截,“恐踏山河社稷穿!”
此时的他,哪儿还有半点适才好学不倦的样子?
“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面目吧?”宋濂如是想道。
“传令,着何必聚代俺,示好燕王!遣汪河往彼结援,即日启程!”
——
1,池州之战。朱元璋获胜,斩万余级,生擒三千,常遇春大多坑之。
常遇春有“好杀降”之名。
池州战,获俘三千余,“遇春曰:‘此皆勍敌,不杀,为后患。’达不可,以状闻。吴国公遣使谕诸将释之,而遇春先以夜坑杀之,止存三百人,吴国公闻之不怿,命悉放还。”
2,胡大海取陈友谅占据的信州路。
“友谅寇龙江,上命胡大海出兵捣广信以牵制之。王恺谓大海曰:‘广信为友谅门户,彼倾国入寇,必以重兵为守,非大将统全军以临之不可。’大海从之,遂克之。”
3,胡大海。
他投朱元璋的时间也比较早,至正十四年,从虹县来投朱元璋,当时朱元璋还在滁州。
“胡大海为将,号令严明。攻必克,战必胜。体爱部曲,抚摩遗民,务尽其心。尝自诵曰:‘我本武人,不读书,然吾行军惟知有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掳人妇女、不焚人庐舍。’
“故其军一出,远近之人争趋附之。其死也,婺人莫不哀恸流涕,如丧父母。耿再成威名亚于大海云。”
金陵城里,吴国公府,朱元璋负手庭园。府门外,正月朔日时,他亲手撰写的桃符还在,“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十四个字写的墨浓字遒。只是因了大半年风雨的浸染,字里行间本有的那一股充盈而出的春风得意与睥睨豪气,却依稀有些物是人非了。
自至正十五年,他收编巢湖水师廖永安、俞通海等,率部渡江以来,先后得太平、金陵、扬州、徽州等地,所向披靡,震动南北,已然隐约形成了他与张士诚、陈友谅三足鼎立江南的大好局面。然而,便在今年,事情却似乎开始起了些许微妙的转变。
便在今年正月,张士诚攻破了濠州,寻又破泗、徐、邳诸州。
尽管这些地方原本就多非朱元璋所有,是被宋政权并及各地零星红巾势力占据的。并且早在他渡江前,就也已与濠州关系不大了。再又,经由当年脱脱的屠城,百万人烟的徐州也早凋落不堪。但这淮泗重地,毕竟扼守南北要道的所在,如今为张士诚得去,长远来讲,却不得不说是一个潜在的忧患。
这边厢张士诚开疆拓土、捷报连连,那边朱元璋派遣常遇春攻打杭州,却偏战数不利。三月份的时候,不得不将之召回。
五月,陈友谅又遣将罗忠显攻陷辰州。随后,攻池州。亏得当时徐达、常遇春皆在,遵朱元璋之计,伏兵九华山,好歹胜了一场,斩万余级,生擒三千,常遇春大多坑之。告捷不足一月,闰五月,陈友谅更又亲提大军,陷太平。此一战里,朱元璋麾下之旧人宿将花云战死,养子朱文逊并死于难。损失不可谓不大。
太平乃金陵之门户。朱元璋取金陵,走的就是先取采石,然后太平,最后金陵的路子。陈友谅一样为之,取下太平不久,即与张士诚约同侵金陵,自采石引舟师东下,“金陵大震”。
亏得张士诚没搭理陈友谅,坐观不动,给了朱元璋死中求活的机会。用诈降计,哄得陈友谅上了当,一番水战,杀敌无算。有句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朱元璋纵然获胜,元气亦因之而伤。
不过还好,他麾下的另一员大将,金陵水战后不多久,给他挣了一个面子。闰五月,胡大海取陈友谅占据的信州路,打了一个漂亮仗,取得胜利。六月,常遇春亦复太平,更筑城。接连两次的胜仗,士气好容易有所恢复。
这些还都是外患,最叫朱元璋忧心忡忡的,却是内忧。
内忧从何讲起?说来话长。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迎韩林儿,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定都亳州。五月,遣人召和阳诸将。和阳诸将谁也?当时在和阳的,正是朱元璋、张天祐、郭天叙等郭子兴的旧部诸将。
诸将选了张天祐作为代表,往去亳州,寻自归来,赍当时的大宋丞相杜尊道檄,授郭天叙为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郭天叙为郭子兴的长子。张天祐,“子兴妇弟也”,是郭子兴次妻小张夫人的弟弟,也是郭子兴手下数一数二的猛将。论与郭子兴关系的远近,他两人都要比朱元璋更近一点。朱元璋,娶马氏,马氏为郭子兴的义女,算是干女婿。那时他才不过位居郭子兴集团诸将之第三。
几个月后,和阳诸将渡江,攻打金陵。时守金陵者,有青军陈野先部。陈野先先降后叛,郭天叙、张天祐遂死在乱中。也就这么巧。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随后的几年中,郭子兴的另外两个儿子,郭天佑与郭天爵,先后或因谋叛,或因欲“谋害吴国公”,而也被朱元璋先后诛杀。
至此,朱元璋似乎做到了尽收军权,成为了真正的一军主帅。
但是,内忧却还存在。郭子兴诸子虽死,郭子兴旧部尚有将存。邵荣,郭子兴旧部,其人“粗勇善战”。至正十八年,任江南行省平章,当时朱元璋也是平章,两人地位平起平坐。即便后来,朱元璋升任行省丞相,尊吴国公,邵荣也仅次其下,地位依然远高徐达、常遇春诸将。当之无愧的江南行省第二号大人物。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围聚在邵荣身侧的郭子兴旧部,如宋氏兄弟等,便是朱元璋的内忧。
“主公?”
“噢,宋先生来了。”
朱元璋正在出神寻思,侍卫们领进了一人。年约五十来岁,状貌丰伟,美须髯。名叫宋濂,字景濂,江南名士,博学宿儒。
元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名,辞不奉诏。几个月前,应胡大海的推荐,朱元璋遣人把他征来了金陵,同时征召而来的且有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三人。此四人者,皆江南之人望,儒林的领袖。朱元璋宠礼甚至,专设礼贤馆以处之。并尊之为“五经师”,公务之余,常常请来讲经说史。
宋濂为人诚谨,加上新投朱元璋不久,执礼愈地恭谨谦逊,撩起衣襟,恭恭敬敬地行庭参大礼。
朱元璋一笑,将之扶起,道:“先生不必多礼。”见宋濂随身带了有经书,拍了拍脑门,道,“原来又该先生讲书,近日事务繁杂,俺却疏忽忘记了。”转顾庭中,笑道,“初秋乍至,气候宜人。今日咱们便在这院中讲授,如何?”
朱元璋乞丐的出身,本来并不识字,后来当和尚,开始读书识字,再又从军,随着地位的步步高升,更加的勤恳奋,学以补拙,与寻常的武夫截然不同,现今已然粗通文墨,与文人儒生对话的时候,言谈举止,亦可做到礼仪得当,可称文雅。偶尔还能写些诗词,颇得文臣赞赏。
宋濂自无不可。
几个侍卫搬出桌椅,放在庭园树下,两个人,一主一臣,相对而坐,宋濂开始讲解经书。他说给朱元璋听的,是《春秋左氏传》,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重要的史书一部。春秋诸国纷争,正合眼下形势。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多了解一些史实典故,对朱元璋来说,不但增长了学问,更有助扩大他的视野见闻,有实用的价值。
宋濂娓娓讲解,朱元璋凝神细听,时不时插话打断,提出疑问。三两侍女烹茶倒水,红袖添香。
是时也,天高云淡,叶绿杂黄。微风浮动,满庭菊香。院落间,人声悄寂,唯闻琅琅书声。若无昂挺胸、执戈握戟、站立在院内、廊下的侍卫虎贲之存在,这哪里还是威名赫赫的吴国公府,竟仿似一处清幽书院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停在树边不远。
朱元璋听的入神,恍然无觉。宋濂乖巧识趣,不动声色地抬头看了一眼,见来的是府中总管。只见他面露焦急,连连使了好几个的眼色。宋濂心中知晓,此人必有急事来报,不慌不忙,讲完了一个段落,咳嗽一声,道:“圣人云:温故而知新。学问之道,重在温故。主公,今天便讲到此处吧?”
朱元璋先不急着说话。他微闭双眼,回味方才听讲的内容,咀嚼消化,过了会儿,才道:“先生果然大才。听君一席课,胜读十年书。哈哈。”眼光微转,这才现了那府中总管,沉了脸色,道,“俺不是早有吩咐,凡听授讲课之时,不得打扰!你却有何事?”
总管疾步上来,奉上一封信笺,道:“北来急报。”
朱元璋展开,看不得几行,霍然起身。吓了宋濂一跳,赶快也从椅子上站起来,袖手侍立一侧。千言万言,不如一默。他心中奇怪,嘴上只是不问。朱元璋颠来倒去,细细看了两遍,绕树三匝,喟然叹道:“北地英雄,何其多也!”
也不等宋濂相询,他主动把信递给了过去,道:“何必聚来的急报,海东燕王入主益都。”
“燕王?”
宋政权头一个异姓王,小明王亲自册封,邓舍的大名,宋濂其实早已久仰,如雷贯耳。朱元璋对邓舍也一向是非常的关注,尤其近几个月,只要与邓舍有关的,与海东有关的,不管大事、小事,事无巨细,但凡有点传闻,他必然都会千方百计地遣人搜寻、了解。
“这燕王,还真是个异数。崛起之快,世所罕见。掩有辽东、高丽,今又得益都。先生,以你之见,这条消息一旦散播开去,会对天下纷争之局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宋濂之长不在谋略。朱元璋曾问过陶安,刘基、宋濂等四人比之陶安如何?陶安回答道:“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宋濂的长处在学问之道。不过,尽管如此,朱元璋的问题太过简单,宋濂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他道:“南北格局,将因之改变。”
“怎么改变?”
“燕王处心积虑,谋夺益都,无它,为绕开辽西、河北,得入中原之途而已。辽西乃大都门户,河北有孛罗军,此两地皆虎**,轻易不可动之。取道益都,诚为上策。然,益都一入海东,则晋冀元军定然会因此不安,臣以为,晋冀与山东之战,已经迫在眉睫了。”
“先生之见,正与俺同。”
朱元璋生的方面大脸,立眉细目,谈及军事,适才的文雅作态不翼而飞,虽戴软巾,穿便服,语调中不自觉中带了金铁之音。他召侍卫,吩咐展开地图,俯视江山,指点纵横,道:“察罕早欲图山东。
“只是一来因他才攻下汴梁,军力需要时间恢复,粮秣需要时间筹备;二来他的腹心陕西、晋冀等地,有孛罗虎视在侧,不先把其内部的矛盾化解掉,无能轻动。且,海东未入山东前,王士诚、田丰不和,彼此多有攻伐,暂可不以为虑。故此,他方才迟迟未动。
“如今,燕王入据益都。与田丰共分王士诚旧地。山东内部之不和,顿得以改观。
“田丰自号花马王,为人远图,有谋略,锐气进取,多年来,虽面对察罕与孛罗、此两员鞑子之重将,却毫无惧意,几乎无月不战,无日不斗。此其深知山东之地,守则覆灭,战则可强也。燕王,永平起兵,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拥有了辽东与海东,细数其过往,何止无月不战!据俺海东谍报,他起家时的八百老卒,今日所存者只有十三。可见其好战的程度,较之田丰,更有甚焉。
“又,何必聚密报言称,燕王与田丰分士诚旧地,依据约定,益都西归海东,益都东归田丰。而,燕王抢占济南、太难,田丰恍若未见。田丰留士诚骁将王达儿并及其部精锐,燕王只当不知。这两个人,都很能隐忍啊。当世之枭雄。
“两雄并立,不内斗,则定然联手扩外。如此形势之下,纵然察罕不情愿,怕也身不由己。”他悠然转,遥望北方,说道,“群雄逐鹿,争猎中原。可惜,可叹。”
“有何可惜?主公又为何而叹?”
“可惜俺远在江南,不能适逢其会。察罕、孛罗,燕王、田丰,北地英雄,尽于此矣!想想就叫人热血沸腾呀。”
联想别人,对比自己,朱元璋只觉有千斤的力气,一时间却好似无用武之地。他的视线往地图上落了一落,山东之下,便是淮泗,淮泗往下,即为金陵。金陵之左,陈友谅;金陵之右,张士诚。
他低声喃喃,道:“邵荣,邵荣。”随即,他又提醒自己,田丰与邓舍能隐忍,他一样可以。他心中想道:“时机未到,且再忍耐。”然心中那一股被察罕、邓舍促出来的一股豪情,实在无法按捺,喝道,“刀来!”
侍卫抽出腰刀,呈上与他。
朱元璋当初从军,是从小小的步卒做起,冲锋陷阵,常常突杀在前。或许武艺谈不上娴熟,然而腰刀在手,百战成钢,自有一番凛冽逼人的杀气。边儿上的宋濂吃受不起,打了个寒颤,悄悄退出几步。
朱元璋却没有舞刀,他横刀在手,以手指试探锋芒,慷慨激烈,触景生情,赋诗一,吟诵道:“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拿走手指,提刀下劈,轰然一声响,桌案断作两截,“恐踏山河社稷穿!”
此时的他,哪儿还有半点适才好学不倦的样子?
“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面目吧?”宋濂如是想道。
“传令,着何必聚代俺,示好燕王!遣汪河往彼结援,即日启程!”
——
1,池州之战。朱元璋获胜,斩万余级,生擒三千,常遇春大多坑之。
常遇春有“好杀降”之名。
池州战,获俘三千余,“遇春曰:‘此皆勍敌,不杀,为后患。’达不可,以状闻。吴国公遣使谕诸将释之,而遇春先以夜坑杀之,止存三百人,吴国公闻之不怿,命悉放还。”
2,胡大海取陈友谅占据的信州路。
“友谅寇龙江,上命胡大海出兵捣广信以牵制之。王恺谓大海曰:‘广信为友谅门户,彼倾国入寇,必以重兵为守,非大将统全军以临之不可。’大海从之,遂克之。”
3,胡大海。
他投朱元璋的时间也比较早,至正十四年,从虹县来投朱元璋,当时朱元璋还在滁州。
“胡大海为将,号令严明。攻必克,战必胜。体爱部曲,抚摩遗民,务尽其心。尝自诵曰:‘我本武人,不读书,然吾行军惟知有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掳人妇女、不焚人庐舍。’
“故其军一出,远近之人争趋附之。其死也,婺人莫不哀恸流涕,如丧父母。耿再成威名亚于大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