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家的那位不必多说,郭家的、辛家的那两位,一个是郭嘉的族父,一个是辛瑷的从弟,且此两位与现在袁绍那里的郭图、辛毗、辛评亦各沾亲带故。

    郭、辛两人是阳翟士人推举出来,专来郾县找孙坚的,找孙坚的目的没有别的,自然就是为了敦促他尽快出兵,以解阳翟之危。他两人从阳翟南下,顺道先去了颍阴,又请动了荀贞的一个远亲,即那个和他们一起来的荀家士人。

    孙坚把三人迎入县寺堂中。

    郭姓的士人说道:“吕布暴虐,纵兵四掠,定陵先遭其屠,襄城、颍阳的士民,今亦受其兵害甚苦。定陵诸地的百姓,今望明公如大旱之望云霓,却不知明公缘何屯兵郾县,迟迟不动?”

    这个郭姓的士人是从阳翟来的,代表的是阳翟的士民,但说话挺有技巧性,不提阳翟,只说定陵等地。

    孙坚心道:“望我如云霓的,怕不止定陵、襄城、颍阳的百姓吧?”却是“看透不说破,还是好朋友”,心中这样想,嘴上不能这么说,回答说道,“颍川父老深受布兵之害,我岂会不知?只是定陵此地,不利於我军进战,故是我屯兵在此,以候吕布兵来。”

    辛姓的士人问道:“为何定陵不利明公进战?”

    孙坚便把定陵和郾县不同的地势情况,说与了三个士人听。

    三人听罢,彼此对视一眼。

    郭姓的士人说道:“原来如此。但是明公,尽管郾县的地形有利於明公,可如果吕布就是不肯来郾县,又该如何是好?难不成明公就要坐守郾县,眼睁睁看我颍川全郡沦陷贼手?”

    孙坚最重视的是那位荀姓士人的态度,话是对三个人说的,目光多数时候则都是留在荀姓士人的身上,他诚恳地说道:“君等请放心,我自有计策,让吕布不得不来郾县。”

    荀姓士人一直没有开口,这时问道:“敢问明公,是何计策?”

    孙坚说道:“吕布而下虽侵颍川,然其根基,仍在汝水南岸。我已令我的女婿弘咨,与我帐下的勇将芮祉,各率兵马,分从召陵、鲖阳往褒信进发了;同时,我并传檄,请得了李通、荀公的相助,他两人亦带徐州兵由汝阴向西南,也往褒信进兵了!褒信,是吕布在汝南的驻帐地,其本人及其军中将士的妻、子、家眷,多在褒信。褒信被我军与徐州军的联兵围攻,料吕布闻讯之后,必然就会慌张,到那时候,着急的就不是我和诸君,而是他了!他一定就会率部来郾县,主动与我决战。……君等入城前,不知看过我城外的营垒没有啊?”

    ——弘咨兵败定陵以后,在他那个谋士的带路下,侥幸逃得了一命,跟随他去定陵的部卒中,不少是阳翟等地土著豪强、大姓家中的子弟、徒附,结果尽数丧於定陵,他一来是手下没了兵,便是回去阳翟,也守不了颍川了,二来亦是无颜去见阳翟等地的豪强、大姓们,於是便没有折返阳翟,而是向东奔逃,去投孙坚了。一路跑到召陵,在这里碰上了孙坚,孙坚疼爱女儿,瞧在女儿的脸面和弘咨之前的功劳上,没有重责他,相反,还又给他了千余兵马,叫他戴罪立功,配合芮祉与李通、荀愔两部,进击褒信县。

    听到“弘咨”之名,郭姓、辛姓士人两家中,都有子弟、徒附折损在了定陵,两人的脸上俱皆现出了不满之态,但现在不是埋怨之时,两人没有说什么。

    荀姓士人说道:“我等入城时,没有去看明公在城外的营垒,但见到了明公部下的兵士正在城西热火朝天地筑营,遥闻人声嘈杂,场面甚是壮大。”

    孙坚抚须笑道:“吕布所仗者,并、凉之劲骑也,郾县城西既已狭促,不利於骑兵驰骋,我方今又大筑营垒,挖掘壕堑,候我壁垒、沟堑成后,势必将会更不利於彼也!君等若是不急着归家,就请君等暂留郾县,至多十天半月,观我大破吕布!”

    荀姓等三个士人沉吟了会儿。

    要说族望的话,荀、郭、辛三家差不多,但荀贞现为镇东将军,不仅是三家中权势最大的一人,而且与孙坚是盟友的关系,因而三人之中,说话最少的这位荀姓士人,却是三人中的主心骨。他考虑多时,与郭姓、辛姓士人说道:“那吾等就暂在郾县住些时日,何如?”

    郭、辛两个士人不太情愿。

    他两人是希望孙坚现在就能发兵的,但是孙坚不肯,且举出的原因听来也有道理,通过威胁褒信来调动吕布的部队来打郾县,亦像是个行得通的计划,而荀姓的士人又这样说了,二人也只好按住不愿的念头,勉强同意。

    出了县寺,在程普的亲自陪同下,三个士人到了孙坚给他们安排的住处。

    郭姓、辛姓两个士人趁荀姓士人与程普说话的空儿,凑到一起,窃窃私语。

    辛姓士人说道:“孙文台,武夫兵子耳,要非镇东上表举荐、鼎力支持,他焉能出居豫州刺史?我州人文鼎盛,本朝中兴以来,凡为我州使君者,哪个不是海内名士?孙文台何德何能,可居此任?而自他任豫州刺史到今,吾颍川士流,对他却堪谓是大力襄助。弘咨督守颍川,日常征收赋税、征用民丁,吾等无有不给。所以如此者,吾辈所盼者何也?还不是一则,顾念镇东的情面,二来

    ,孙文台颇有勇名,指望他能够保我豫州、保我颍川一郡的平安么?却弘咨纸上谈兵,战前侃侃而谈,若一战可灭吕布之貌,却竟把我阳翟子弟,尽皆葬送定陵!

    “吾等且稍观之,如果孙文台不能如他所言,在半月之内,讨灭吕布,以我之见,咱们也就不必再扶助他了!”

    郭姓士人赞同辛姓士人对孙坚、弘咨的批评,但对他的结论持有疑点,说道:“卿言甚是,然我州中今无有能与袁公路、吕布相抗之士,便是半月之内,孙文台不能讨定吕布,吾辈只怕也无可奈何,又哪里有别人可依呢?”

    辛姓士人放低了声音,说道:“镇东大败曹孟德,而下已占兖州泰半,徐、兖与我豫州俱皆接壤,镇东之兵,可以轻易地入我豫境!孙文台如是不能消灭吕布,吾辈大可迎镇东入豫!”

    “迎镇东入豫?”

    “黄巾大乱以今,镇东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我州若有镇东坐守,则何惧袁公路、吕布之流?且镇东身出冠姓,我颍川之秀也,以我观之,而今天下之群雄,文武兼资,仁义盛德,可成大事者,唯镇东一人!镇东入豫,吾辈亦可因之而攀龙尾,光大家声!”

    辛姓士人说这些话的时候,眼中放光。

    却也无怪其这般,荀贞是颍川人,与此人、郭姓士人等是老乡,辛瑷、郭嘉又在荀贞的帐下,现各得重用,如果能迎荀贞入豫,作为同乡,兼辛瑷、郭嘉的族人,可以想见,这个辛姓的士人和郭姓的士人,一定是会能够通过这两层关系得到荀贞重用的。

    实际上,这个辛姓的士人和郭姓的士人,乃至那个荀姓的士人,在他们各自的家族中,都不算是一流的人才,真正的一流人才,如今早都投附到各方的势力中去了,像郭嘉、郭图、辛瑷、辛评、辛毗等一样,分别已经成为不同势力的重要骨干了,但虽非一流人才,二流人士难道就不能有理想,或者言之为梦想的么?是以,这位辛姓的士人乃有刚才之那番言论。

    郭姓的士人听他说完,不由自主的,眼中也透出了憧憬的光彩。

    想了一想,郭姓士人说道:“镇东虽得兖州泰半,然曹孟德、张孟卓犹未平也,镇东目前不一定有余力入豫,此其一也;孙文台与镇东交好,孙文台之豫州刺史,乃是源於镇东之表,镇东重义,有孙文台在豫,镇东料也应是不会愿意入豫的,此其二也。卿此言固善,现在恐怕不能实现,吾等且缓待之,先看看孙文台能不能把吕布剿灭,然后再议不迟。”

    辛姓士人点了点头,说道:“好,就按君言!”顿了下,偷觑仍在与程普谈话的荀姓士人,说道,“抽的闲时,我二人可先把此层意思,说与荀君。荀君是镇东的族父,与如今身在徐州的诸荀必有书信来往,正好可以借他之口,试探一下镇东的心意!”

    郭姓士人同意了辛姓士人的这个建议。

    却是,孙坚族名低微,被士人们视为武夫,不得颍川士人的看重,又弘咨保境不力,不能保护颍川的士人家族免收外敌的侵害,故是颍川以辛姓、郭姓这两个士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士人,竟由此而起了“逐走孙坚,换荀贞主政豫州”的念头。——说到底,颍川的士人也好,兖州的士人也罢,或者海内诸州、百余郡的其它士人们,其中忧国忧民的当然有,如荀彧就是,可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在此乱世之际,最为重视的,还是他们各自家族的利益。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句陈宫。

    陈宫和荀彧不同,他并不“忧国”,但他与辛姓、郭姓士人也不同,他首先看重的,不是他个人、本族的利益,他是东郡人,曹操是东郡太守,他如果只是在乎他个人、本族的利益,他完全不必背叛曹操,他在意的是整个兖州士族的利益,换言之,也就是说,他的政治诉求、政治目标大致处於荀彧和辛姓、郭姓这两个士人之间,低於荀彧,但高於辛姓、郭姓二士。

    孙坚安抚住了来访的三位士人,尽管表面上,他似乎颇为从容,充满信心,但从这三个士人的言辞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了颍川士人们对他的“不满”,士人阶层是当下政治、社会各层面的主干,没有士人的支持,纵是得一时之逞,终也只有败亡一途,因是实际上,孙坚内心中,是甚为焦急的。

    与弘咨、芮祉、李通各部的书信、军报,来往不断,时刻掌握他们向褒信县进军的详情之同时,孙坚接连往定陵方向遣派斥候,密切地关注吕布主力的动向。

    ……

    定陵县。

    吕布接到了留守褒信的驻军快马加急,传送而来的军情汇报。

    出兵颍川之前,吕布已经考虑到了,孙坚有可能会趁机偷袭褒信,故此在褒信等地留的兵马不少,并且防备森严。在接到褒信驻军的军报起初,吕布还没有太把这当回事,他认为在他的已有预备、部署之下,即使弘咨、芮祉、李通三路夹击,褒信应该也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刚开始的时候,情况也的确如他预料,可不久之后,形势突然出现了变化。

    变化不是出现在褒信。

    芮祉、李通、弘咨三路兵马,相继到达了褒信县的北部。褒信在澺水的南边,借助澺水的阻碍和河水两岸的防守据点,芮祉

    等部数攻而皆不得强渡,至少短期内,褒信倒是足可无忧。

    变化出现在了吕布的军中。

    不知是从何时起,也不知是从何人开始,一个流言出现在了吕布的军中。当吕布发现、知道此事时,这个流言已经在他的全军中传遍了。流言说:李通等部渡澺南下,现已包围褒信。

    想那吕布军中将士的妻子家眷,多在褒信,褒信一旦被围,那可想而知,必然会军心大乱。

    吕布气急败坏,怒不可抑,命令高顺等严查流言来处,可查来查去,压根找不到源头。

    张辽对吕布说道:“明公,这不会是孙坚的用计吧?”

    吕布琢磨了下,没准儿还真就是这么回事,拍案骂道:“孙坚匹夫,传播谣言,乱我军心!”

    张辽面带深忧,说道:“明公,这个流言现在已经在军中传遍了,咱们当然不会相信,可是底下的军吏、兵士,却都信以为真。此事须得及早解决,不然恐将出现大麻烦啊!”

    张辽等作为军中的高层,消息来源充足,肯定是不会相信这种谣言的,但中低级的军吏们、再底层的兵士们,他们缺少消息来源,对谣言不免就会缺乏判断力,而吕布、张辽等,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去给他们解释一遍,何况说了,就算他们肯下这个功夫,那些军吏、兵士也不见得会相信他们,故是,就像张辽说的,不快点把之解决,的确就将会成为个大麻烦。

    吕布深觉棘手,问张辽,说道:“文远,你有何策,可消弭此谣言?”

    张辽思来想去,也是苦无良策。

    吕布又问高顺,说道:“子向,卿有何策?”

    高顺说道:“欲待止谣,非严刑峻法不可。可杀几个散播此谣最甚者,以儆效尤!”

    谣言,从来都是军中的大忌,按照军法,传谣者是要杀头的。高顺的这个建议不能说错,只是现下谣言已经传开,却显然早非是杀几个人,砍几个脑袋,即能将之消除掉的了。

    奈何无有它法,吕布亦只能听从高顺的这个建议,当天行刑,在营中校场上,杀了十余个传谣者,把他们的首级悉数挂在辕门处,如高顺所说,希望能够凭此“以儆效尤”。然而人杀了,人头挂上了,“效”者,却是没有“儆”到。接下来的几天中,谣言传播得更加厉害了。

    杀掉那十几个传谣的军吏、兵士的行为,并在新的谣言中,俨然成了“褒信被围确有其事”的佐证。要非此事是真,吕布干嘛要杀人?杀人只能是为了掩盖真相。

    谣言传到后来,吕布下去巡营的时候,他感觉到兵士们瞅他眼神,都似乎变味儿了。

    这日下午,吕布召来张辽、高顺等将。

    等张辽、高顺等到后,吕布说道:“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张辽说道:“明公此话何意?”

    “谣言禁之不止,任其散播的话,只怕再过不了几天,军中就会发生乱事了!”

    对吕布的判断,张辽是赞成的,他问道:“那明公打算如何应对?可是已有良策?”

    “不能等孙坚来定陵了,咱们明天就拔营出兵,去郾县!”

    张辽蹙眉说道:“可是如明公之前的分析,郾县的地形不利於我军进战啊!且闻孙文台近日在郾,大修壁垒、挖掘沟堑,我军若是去郾县与他决战,胜负难料矣!”

    “我军如在定陵不动,迟早生乱,与其如此,只能选择在郾,与孙坚老贼决死!”

    “请明公三思!”

    原本在魏越战死后,用为魏越报仇为名,全军的士气颇为振奋,却不料一段谣言,把军心搞乱,这些天,吕布焦头烂额,他没了耐心,怒道:“我如何三思?你有别的良策以应此局么?”

    张辽哑然,半晌说道:“末将无策。”

    高顺这几天一直在想应对谣言四起的办法,这时说道:“方今营中的谣言一日比一日炽烈,对应之策,不外乎两个办法。”

    吕布问道:“哪两个办法?”

    “放弃颍川,撤军回褒信,如此,谣言不攻自灭,这是一个办法。”

    吕布断然说道:“我前在褒信时,数邀孙坚决战,他都避而不战,今其主力在郾,是我一举把他尽灭、进而攻取汝南、颍川,占据豫州的难得良机,此时撤军,绝对不行!”

    高顺说道:“此策如是不可,那另一个办法,就是明公适才所说的,马上进兵郾县!”

    吕布大喜,说道:“子向,难得你与我策略相同!”

    高顺面色凝重,说道:“只是明公,我军现今谣言乱起,军心不定,如赴郾县,与孙坚决战,却诚如张将军所言,胜负殊难料也!”

    吕布号称飞将,自恃骁武,对自己的战力充满信心,对张辽、高顺、曹性等的战力也是很信得过的,他说道:“孙坚老贼虽有地利,以我劲卒之精,破之也非不能!”

    就此定下,明日便就出军,兵发郾县。

章节目录

三国之最风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赵子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34 孙坚计乱布兵心-三国之最风流全文下载,三国之最风流,笔趣阁并收藏三国之最风流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