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之时,那些过路景镇的强人需要军费,也就需要青花瓷。



    元末景镇周边战事很火,瑶里、湖田炉火也很旺。



    几下一结合,让青花瓷器烧制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瓷器之上的画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元青花以前,瓷器的绘画和刻花,都由民间的陶瓷工匠完成。



    因为元末的战乱,北方的大量民间艺人和汉族书画家,不约而同云集到战事相对平静的后方JDZ。



    专业画师的加盟,极大地提升了元末青花瓷器的绘画水平。



    比如,在元青花月影梅纹饰中,就看到了王冕等文人书画的影子。



    元末JDZ的画师们,发现这种叫苏麻离青的东西,有着忧郁的青中带紫,天然地适合用来书写自己的情绪。



    江南的书生挤在狭窄的山水里,时间长了,自然蓄积了更多向外突破的力量。



    苏麻离青,实现了蓝的发色突破,由近处的墨黑,到遥远的幽蓝。



    景镇的画师们,走出昨天的书斋,眼前的山水豁然开朗了。



    湛蓝的松烟发色,艳丽浓烈,清晰通透;



    凝聚处结晶斑兀自闪烁,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向釉下凹去,深入胎骨,肌肤一样凹凸不平,状如起伏跌宕的情绪。



    对自然的崇拜,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延续了两宋到元的文脉。



    青花画师们在乱世中,找到了情感共鸣。



    他们躲在南方的天井里,画羁傲不逊的龙凤麒麟,瘦骨嶙峋的月影梅花,缠绕牵扯的夏莲秋菊。



    当然也画“八仙”,画“全真七子”,画英雄人物故事。



    鬼谷子下山助孙膑,蒙恬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屯军细柳营,尉迟公单鞭救唐王,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打虎英雄武松三碗不过冈……



    真正做起来了瓷器,陈文哲自然是忍不住,想要把这些全都复制出来。



    除了给武二的三件作品,其他用来收藏是真不错。



    既然收藏,那就要做全了。



    国内的元青花现在也不少,最出名的就是1980年11月29日下午,灿烂的青花,盛开在西江高安第二电机厂的基建工地。



    农民工们的一锄头,开启了一扇宝库之门。



    直径1.3米、深0.8米的地窖里,竟然藏有245件元代文物,其中19件为青花瓷。



    这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印证了元青花的存在,而伊国和土鸡的传世元青花馆藏,则确切地表明了元青花来自我国。



    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文物专家们持续对这批文物保持追捧的激情,一点一点放大着发现的魅力。



    这是关于元代青花瓷器的一次重大发现,数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三。



    那堆宝物中的明星——19件元青花中,一件为云龙纹兽耳盖罐,两件为云龙纹荷叶盖罐,四件为云龙纹带盖梅瓶,两件为牡丹云肩纹带盖梅瓶,一件为带盖纹花觚,九件为各式高足杯。



    兽耳盖罐,兽耳鼻衔环,带盖,兽头。



    敦实浑圆的造型,给人安全感——像弥勒菩萨,肚子大,用得着用不着的杂物,一股脑往里装,还不会覆翻。



    牡丹纹饰和云龙,刻画在最开阔的腹部。



    大团的牡丹,以最民间的姿态打开,开放得大大咧咧,毫无保留。



    游走的行龙,在龙纹上下方,留下大片飞白,予人天空和白云的想象。



    龙乃中国古人的灵感产物,它代表了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和地位,被帝王们自视,也被百姓追捧。



    描绘于青花罐的龙,修长,虬曲,龙头向上,双角后仰,两眼正视,细颈,曲腹,蛇尾,龙鳞密布,三爪特别带劲。



    这三爪的力度,有别于元以后历朝画法。



    文物专家以此为标识,区分元明清各朝龙纹。



    荷叶盖罐,共有两只,主体都是三爪龙和缠枝牡丹。



    追逐的龙,彰显着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



    牡丹又让这神秘莫测,有了民间乐见的富贵华丽之感。



    而写实的荷叶盖,与鳜鱼、青鱼、鲶鱼、螃蟹的奇妙组合,又让力量和富贵的贵族审美,赋予了天然的趣味,以及民间的活泼和生气。



    动态的龙,还有那些小鲜物,衬托上静态牡丹荷叶,对立与统一的美学追求,分明就是一幅蓝白相间、赏心悦目的盛夏彩墨图了。



    六月,南方午后的池塘,出奇的静。



    远处有风吹来,极细切快捷的风声,裹挟着更远的雨点。



    荷叶边角陡然掀起,似要飞翔起来。



    然后,主角三爪龙就要登场了——是它,搅动了午后的风风雨雨。



    带盖梅瓶。还是牡丹和龙纹。



    不过,龙纹出现了四爪。



    元朝官窑体制尚没有明确地确立,龙的皇权象征却早深入人心。



    五爪,帝王手中权力已达极致。



    四爪、三爪,地位阶级下移。



    爪的多少,从一个侧面提供了青花瓷主人的身份信息。



    六件梅瓶,体现宋人以来案头陈设审美的最高水准。



    梅瓶原本用来插梅的,插了梅的瓷瓶,青花也随梅的暗香热闹起来。



    六件梅瓶,分别以“礼、乐、书、数、射、御”的字样,被主人墨书于器底。



    礼自周代始,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的审美程式。



    “六艺”被主人书写于梅瓶之底,座右铭一样虔诚地供奉和遵守。



    规矩,端正着每一天的日常态度。



    这像是六种人生态度,不仅是手艺。



    从出土的青花器皿等级看,研究者认为这批窖藏青花应非普通人家所有。



    他们在高安县志里找到了一户人家的信息——元中晚期高安上泉伍家村伍兴辅、伍良臣父子,伍兴辅又曾担任元大都驸马都尉一职。



    人们相信,高安的窖藏主人就是伍家。



    据说,现在高安还有伍家后人。



    《高安县志·兵防志》记载,至正十一年、十二年,高安战事尤乱。



    业内揣测,这批青花很可能是都尉家曾经拥有,为躲避战事而藏。



    今天得以重见天日,成为链接陶瓷记忆缝隙的文物遗珍。



    画师们的英雄崇拜情结诉诸于青花笔下,成就元青花最具独特性的人物故事题材。



    西江高安元代窖藏青花都是花鸟题材,而元青花最具独特性、令人津津乐道的艺术却是人物故事题材。

章节目录

我的系统不正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疯神狂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窖藏元青花(祝所有兄弟新年身体好),我的系统不正经,笔趣阁并收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