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散晕的不同,只要懂行,还是很容易辨别的。



    元代与明代早期,青花色料中会含有较多钙。



    这使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发育得特别好。



    所以才会让反应层附近釉的高温粘度降低,流动性提高。



    因而有利于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从而造成晕散现象。



    反之,明晚期与清代青花却没有。



    在青花的鉴定过程中,从青花的晕散与否,不仅能看出,不同的青花制作工艺与不同的青花色料,还可初步识别青花的大致年代。



    这东西陈文哲熟的不能再熟,所以稍微注意一下,就一掠而过。



    他还记得,此时做的不是元青花,而是黄釉瓷器。



    相比斗彩,成化的黄釉,肯定不如弘治。



    但是,弘治黄釉却也是继承自成化时期。



    所以,只要仿出了弘治经典黄釉瓷器,那么再仿制成化黄釉,就绝对没问题。



    当然,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只要是官窑器,都不是那么好仿制的。



    像是弘治官窑,它之所以出名,肯定是有其特点的。



    只不过,他们也算是一脉相传,自然也有其共同点。



    比如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纹饰风格与成化比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说。



    而稍有变化的是,弘治的琢器器型种类比成化较为丰富。



    在弘治时期,出现兽耳瓶、葫芦瓶等新器。



    这些新器型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



    像成化那样薄胎小件器物,已大为减少,工艺也不如成化讲究。



    但弘治官窑的杰出代表——黄釉和黄釉青花器,堪称明代瓷器中最著名的颜色釉品种。



    明弘治时的黄釉烧造,达到了低温黄釉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而且弘治浇黄瓷器,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器种。



    无论大小器物,无一不精。



    所以弘治瓷器,才会成为明朝六大名贵器种之一。



    这六大名贵器种分别是洪武釉里红、永乐甜白、永宣青花、宣德五彩、成化斗彩、弘治浇黄。



    从烧造工艺、烧造器型,还是烧造数量看,均为明代黄釉器的楷模。



    此时黄釉是在白釉的瓷器或素烧涩胎上,用浇釉的方法施釉,被称为“浇黄”。



    又因其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又称为“娇黄”、“鸡油黄”,成为弘治单色釉中最负盛名的陶瓷品种之一。



    娇黄釉,烧成温度850-900℃之间,稳定性比其它低温釉要高。



    透明度出较高,使刻在胎上的图案花纹能透过釉层显现出来。



    近些年来,黄釉瓷器的价格水涨船高,备受推崇。



    尤其是代表黄釉瓷最高水平的弘治娇黄釉,其价值也就更加珍贵。



    一是弘冶娇黄釉瓷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



    初期与成化白釉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是弘治青花瓷盘的底部,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三是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四是弘治黄釉的鸡油黄色,极难仿制。



    弘冶黄釉两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



    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



    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



    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



    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



    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



    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均为刻官款。



    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明代弘治时期,娇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公认为历史最高水平,与宣德时期娇黄釉相比,更精细油润。



    且烧造工艺要求极高,后仿根本达不到弘治当朝的水准。



    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所以弘治娇黄釉当之无愧代表着黄釉瓷的最高水平!



    明代各朝黄釉瓷器,首推弘治时期最佳。



    所以陶瓷史上,常把它作为明代黄釉的典型,称为“弘治娇黄”。



    其艺术成就是明代御窑,不断探索烧造工艺的基础上,工艺技术高峰期的结晶。



    由于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尤其是明清时期多由御窑为皇室专供。



    因而身份尊贵,为御窑瓷器之重要品种。



    弘治黄釉多施于盘、碗上。



    圈足较宣德、成化矮。



    并且向底器收,胎釉交汇处往往有一丝较为浅淡的火石红。



    另外盘、碗底心多呈不规则的凹陷状。



    据冯先铭先生考证,弘治黄釉与后世仿品,还有一个明显区别。



    那就是弘治黄釉六字款“治”字的三点水旁,明显低于“台”字。



    其实这些在仿制之中,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弘治黄釉器之中,还有一些独特的配料。



    往往仿的想不想,就从这一点独特配料上就会见分晓!



    就说弘治浇黄,这种瓷器的釉色,在放大镜下观,可见汝器之斜片纹路。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独特釉料配方的原因。



    也是从此可知,釉中肯定融入了一定比例的玛瑙粉。



    由于上釉为浇铸法,于是积釉现象定然存在。



    由于色釉的叠加效应,使得积釉处呈现红黄色。



    而弘治的款虽为青花,但也许是化学反应的缘故,浇黄器上的款色和孔雀绿的青花一样,呈现的是黑色的深蓝。



    由于弘治的胎釉极为细密,因而其款色不仅不下沉,反而会上鼓。



    弘治浇黄为低温器,但弘治大器也有高温器。



    但高温器的黄,皆泛红头,也名贵至极。



    弘治的黄釉绿龙器,也十分名贵,更是别具风格。



    由于弘治的胎质细密,并融入了多种宝石等名贵元素,因而虽然极其娇薄,但击之一定为金属之声。



    弘治浇黄器,前朝后世其黄之色,为弘治娇嫩可人。



    真与假,本朝还是后仿之器,只要放在一起,不必言语,自有结论。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我的系统不正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疯神狂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的系统不正经,笔趣阁并收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